在《王者榮耀》社區中,玩家對游戲角色的喜愛往往超越了單純的機制層面。他們會圍繞臺詞、皮膚和角色關系展開熱烈討論。這種情感投入,讓英雄不再是冰冷的游戲元素,而成為承載玩家故事與回憶的容器。
在《王者榮耀》迎來十周年之際,官方公布了三位全新英雄——六耳、大禹與王維,并表示更多中國文化主題英雄將在2026年陸續上線。
其中,新英雄六耳格外引人注目。預告視頻中,背景音響起:“何為真?何為假?誰能踏上西行之路,誰又配取得真經?誰說都不算,打過才算!在王者大陸,真假美猴王之間的宿命對決仍在繼續。”這段臺詞直接喚起玩家對《西游記》第十八回“真假美猴王”的聯想。
![]()
目前社區中,不少玩家對六耳的反應尤為強烈。有人直言:“猴年將至,肯定要借猴子賣皮膚,現在再出一只猴子,就能雙倍賺錢。”也有人強調:“美猴王只有一個,他的名字叫孫悟空。”
除了商業層面的原因,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玩家對六耳產生反感?這背后藏著更深層的“自我認同”問題。
在游戲心理學中,自我認同(self-identification)指玩家將自身的情感、經歷與身份投射到虛擬角色上,形成一種心理融合。這種現象在MOBA游戲中尤為常見,因為英雄的選擇往往反映玩家的個性偏好、游戲風格,甚至人生態度。
從第一次學會連招,到一次次打出高光時刻,孫悟空見證了玩家的成長,也承載了他們的驕傲、回憶與社群歸屬。這個角色代表著他們在《王者榮耀》世界中的“我是誰”。
許多玩家會在社區分享自己對英雄角色的理解與看法,這強化了社群歸屬,也進一步鞏固了自我認同。對很多人而言,孫悟空早已不只是一個游戲角色,而是他們在虛擬世界里的情感寄托與身份象征。
而六耳被官方定位為孫悟空的宿命對手,宣傳語“誰說都不算,打過才算!”強調了兩者的對抗關系。這引發了大量“猴子玩家”的不滿,他們覺得這是在冒犯、甚至背刺自己喜愛的英雄。
要理解這種情緒,得先從孫悟空與六耳獼猴的關系說起。
孫悟空的形象源于多重文化融合:最早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靈猴”和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猴神哈奴曼,前者賦予他通靈善變的特質,后者提供忠誠與神力的框架。
唐宋時期,隨著佛經傳播與民間信仰結合,逐漸形成“齊天大圣”“美猴王”等形象。元雜劇《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奠定了他的名字和性格雛形,明代吳承恩筆下的《西游記》則將其神話化為一個叛逆卻覺悟的英雄,象征在反叛與修行中實現心性統一。
六耳獼猴最早出現在唐代佛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作為“四猴混世”之一,象征“善聽音、能察理”的洞察力。
在《西游記》中,六耳是孫悟空的“心猿”化身之一,擁有與其相同的相貌、法力與變化能力,曾冒充孫悟空打傷唐僧并搶走行李,引發師徒間的誤會。最終,在如來佛祖的幫助下,真假猴王被分辨出來,六耳獼猴被孫悟空打死。
![]()
圖源:電視劇《西游記續集》
回到游戲中,孫悟空的原皮臺詞與西天取經有關,角色定位偏向《西游記》中的齊天大圣,“至尊寶”皮膚明顯致敬周星馳的電影《大話西游》。但官方并未明確界定其原型,而是借用神話原型自由創作,于是許多玩家自然將其視為《西游記》中的“猴哥”。
因此,新英雄六耳的登場,被普遍解讀為把“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搬進了峽谷。
發展至今,孫悟空早已超越一個可操控的角色,成為無數玩家在虛擬世界中的自我化身。這種自我認同表現為玩家通過皮膚收集、臺詞模仿,甚至cosplay,將角色融入現實生活,形成跨界的情感紐帶。
許多玩家為《王者榮耀》里的孫悟空抱不平,其實并非單純為一個角色辯護,而是在維護自己的情感與身份。當官方推出六耳這樣的新角色、似乎在復制或替代孫悟空時,他們感受到的,是自我認同被動搖的威脅。玩家為那個承載自己熱情、驕傲與記憶的角色發聲,也是在為自己在游戲世界中的存在價值尋求尊重。
![]()
筆者理解部分孫悟空玩家的情緒,但在了解到游戲融合不同元素主要是為了提升趣味性與促進皮膚銷售后,反而更期待看到策劃會如何賦予這位新角色獨特的“武藝”,讓他足夠吸引玩家使用與付費。
如果六耳的設計能與孫悟空形成有趣的技能聯動、鏡像對決或劇情延展,它或許能為峽谷增添新的敘事層次與玩法想象。把握好尺度,新英雄的登場未必是對舊角色的威脅,反而可能成為拓展“王者宇宙”與玩家情感邊界的契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