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白龍馬馱著唐僧走過了多少人的童年。
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豬八戒好吃懶做卻憨態可掬,沙僧挑著擔子默默前行。這些畫面,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爛熟于心。
但是——
你知道孫悟空第一次被唐僧趕走,打死的那六個強盜叫什么名字嗎?
不知道?
好家伙,這六個名字連起來,就是佛家修行的終極密碼!
![]()
01
1986年夏天,《西游記》在央視首播。
全國萬人空巷。
多少孩子抱著電視機,看孫悟空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大戰牛魔王。看得熱血沸騰,看得拍手叫好。
但有個細節,99%的人都忽略了。
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孫悟空剛被唐僧從五行山下救出來,還沒走多遠,就遇到了六個攔路搶劫的強盜。
唐僧嚇得直哆嗦,孫悟空卻笑了:「區區六個毛賊,也敢在老孫面前撒野?」
那六個強盜也不含糊,報上名來:
「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
孫悟空二話不說,金箍棒一揮——
六個強盜全部斃命。
唐僧當場就怒了,認為孫悟空殺孽太重,違反戒律。
兩人第一次產生矛盾,就是因為這六個強盜。
問題來了——
為什么偏偏是六個強盜?為什么這六個強盜的名字這么奇怪?
02
把這六個名字拆開看:
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
眼、耳、鼻、舌、意、身。
記住這六個字的姓氏——
眼耳鼻舌身意。
好家伙!
這不就是佛家說的「六根」嗎?
佛教認為,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這六根連接外界,產生六識,從而生出喜怒哀樂、貪嗔癡慢。
眼睛看到美色,就生歡喜心——眼看喜。
耳朵聽到惡語,就生憤怒心——耳聽怒。
鼻子聞到香氣,就生愛戀心——鼻嗅愛。
舌頭嘗到美味,就生思念心——舌嘗思。
意念生出欲望——意見欲。
身體感受痛苦——身本憂。
這六個強盜,代表的就是人的六根!
孫悟空打死六賊,就是「六根清凈」!
說白了,只有六根清凈,才能踏上真正的取經之路!
這還沒完。
03
更絕的在后頭。
取經路上,唐僧師徒遇到了七個女妖怪。
沒錯,就是那個著名的「盤絲洞」——七個蜘蛛精。
問你個問題:為什么是七個?
不是六個,不是八個,偏偏是七個蜘蛛精?
如果用剛才的思路——
六個強盜叫六根,那七個蜘蛛精叫什么?
七情!
佛家講「七情六欲」,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
巧不巧?
蜘蛛精為什么是蜘蛛?
因為蜘蛛會織網!
什么網?
情網!
七情就像蜘蛛網一樣,把人牢牢困住,讓人無法自拔,無法修行。
所以唐僧被困在盤絲洞,差點被蜘蛛精吃掉。
這就是「七情」的考驗!
簡直了……
吳承恩寫西游記,每一個妖怪、每一個數字,都有它的寓意!
這才叫中國古典名著的高明之處!
04
那問題又來了——
孫悟空有哪些外號?
齊天大圣?美猴王?孫行者?
都對。
但最重要的一個外號,很多人不知道——
心猿。
第八回的回目就叫:「八卦爐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心猿,就是孫悟空的本質。
什么叫心猿?
內心躁動不安,像猴子一樣上躥下跳,靜不下來。
有個成語,你一定聽過——
心猿意馬。
心猿,指的是孫悟空。
那意馬呢?
白龍馬!
沒想到吧?
唐僧收的第二個徒弟,不是豬八戒,而是白龍馬!
白龍馬才是真正的「意馬」!
心猿意馬,說的就是孫悟空和白龍馬,代表人心難以馴服,意念飄忽不定。
所以《西游記》最后一回,他們取得真經時,有這樣一句話:
「猿熟馬馴方脫殼」。
猿熟——孫悟空終于成熟了。
馬馴——白龍馬終于馴良了。
脫殼——金蟬脫殼,指的是唐僧。
唐僧的前世是金蟬子,所以叫金蟬脫殼。
你看,西游記的主題,就這么清楚地寫出來了!
![]()
05
關鍵的問題來了——
孫悟空在哪里學的本領?
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這個地名,你小時候肯定背過。
但你知道嗎?
「斜月三星洞」,本身就是一個字謎!
謎底是什么?
心!
怎么解?
斜月,就是一個斜斜的月亮,像個勾——丿
三星,就是三顆星星,像三個點——···
斜月加三星,合起來就是——心!
所以孫悟空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修行,修的就是——
心!
「靈臺」「方寸」,在古代都是指心臟。
整個地名,從頭到尾都在說:修行,就是修心!
好家伙,這才叫真正的精妙設計!
當你第一次知道這個秘密的時候,有沒有覺得頭皮發麻?
有沒有覺得,自己白看了這么多年西游記?
06
說到這里,還有一個問題——
為什么西游記里這么多「三」?
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
三個徒弟。
甚至連文學名著里,也到處都是「三」:
三顧茅廬(《三國演義》)。
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紅樓夢》)。
三打祝家莊(《水滸傳》)。
三英戰呂布(《三國演義》)。
為什么偏偏是三?不是二,不是四?
這就要說到中國傳統文化里,「三」這個數字的特殊地位了。
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代表事物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三」,還代表反復、周全、完整。
所以三打白骨精,不是一打,也不是兩打,必須是三打——
第一打,白骨精變成村姑,孫悟空打死,唐僧開始懷疑。
第二打,白骨精變成老婦,孫悟空又打死,唐僧已經憤怒,念了緊箍咒。
第三打,白骨精變成老翁,孫悟空再次打死,唐僧徹底爆發,寫下貶書,把孫悟空趕走!
一波三折,步步升級!
這才叫故事的張力!
如果一打就結束,那還有什么意思?
![]()
三借芭蕉扇也是一樣——
第一借,鐵扇公主不給,還用芭蕉扇把孫悟空扇飛。
第二借,孫悟空變成小蟲鉆進鐵扇公主肚子里,才借到假扇子。
第三借,孫悟空找來托塔天王,才借到真扇子,滅了火焰山!
三次,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這就是中國文學里「三」的奧秘!
說白了,這叫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
最關鍵的是,為什么孫悟空三次被唐僧趕走?哪三次?
第一次,孫悟空打死六個強盜,唐僧不滿。
第二次,三打白骨精,唐僧寫貶書趕走孫悟空。
第三次呢?
第三次,孫悟空把賊人的頭砍下來了,唐僧又把他趕走。
頭被砍下來之后,出現了哪個妖怪?
六耳獼猴!
真假美猴王!
巧不巧?
為什么叫「六耳」獼猴?
因為它代表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