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現如今全球氣候仍在變暖,
每年的冬天都不再那么冷了。
![]()
但是古代的寒冬零下幾十度,
宋朝之前甚至連棉被都沒有,
所以古人是怎么熬過去的?
![]()
一、古代寒冷期
眼下我們常聽人說現在的冬天好像沒以前那么冷了,這背后其實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在起作用,可要是翻開歷史你會發現氣候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的祖先在古代卻是經歷過實實在在、徹骨入髓的嚴寒。
![]()
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曾系統梳理過中國五千年來的氣候變遷,他就曾發現在這幾千年漫長的歲月中,曾經出現過四個較為明顯的“寒冷期”,總共加起來超過一千五百年的時間。
![]()
其中最早的一次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后,那次寒冷整整籠罩中原一百多年,《竹書紀年》里面就曾經記載過,長江漢水在冬天結起厚冰,甚至還出現“牛馬凍斃”的景象。
![]()
第二次大降溫從東漢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整整持續了將近五百年的時間,學者們推測那時的冬季均溫比現在低2到4度,今天的渤海遼東灣在當時都會全面冰封,草木發芽也比現在要晚半個月,可以說整個自然節律都被推遲了。
![]()
第三次寒冷期則是發生在宋遼金時期,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曾經提到,當時的太湖冬天會完全封凍,車馬可行,宛如北國,如此看來南方大湖都能凍透,當時的北方生活之艱可以想見。
![]()
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就是明清的“小冰期”,這段時期從明朝中期一直持續到清末,冬長夏短,災害頻發,明朝末年的旱災與奇寒,導致農作物連年歉收,成為當時社會動蕩的一個誘因,地方志也曾記載淮河流域,“九月即雪,至翌年二月中方歇”,寒冷季節長達半年。
![]()
唐代杜甫有句詩寫得很真實:“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原本以為杜甫是在寒冬中瑟瑟發抖,可是后來大家查資料才發現,當時不過是八月里的一場秋雨,便讓杜甫整個人冷得徹夜難眠!
![]()
與此同時“棉”這個字直到北宋才正式出現,在此之前只有“綿”字,指代絲綢絮料,后來棉花從邊疆傳入中原,并在宋元時期推廣,古人才逐漸有了真正耐寒的棉衣棉被,那么在沒有棉花的更早年代,瑟瑟發抖的古人靠什么取暖過冬?
![]()
二、百姓過冬
在過去窮人家最難熬的就是冬天,寒風呼嘯的夜晚買不起炭火的人家,只能裹緊自己身上單薄的衣衫,僅僅靠著心中的一絲念想等待春天,所以就有一種流傳很久的“數九”法子,冬至那天在紙上畫一枝素梅,共八十一瓣,一天染一瓣,染盡了,春天也就來了。
![]()
這時候有人或許會問,山野之間樹木繁茂,古人何不伐木為柴?可實際上山林不是隨意可進的,西周時周厲王曾把山林水澤收歸國有,百姓只能在特定時日入山采伐,到了宋代禁令則是更加嚴厲:“民伐桑棗為薪者,罪之。剝桑三工以上,為首者死。”
![]()
也就是說砍樹超一百二十尺,主犯處死,從犯流放三千里,除了當時的國有林地,還有權貴與寺觀的私山,皆不準許平民進入,所以尋常人家要想燒炭取暖,就只能像《賣炭翁》中所寫,深入野獸出沒的荒野,冒著生命危險去砍柴燒炭。
![]()
老話常說“窮人過夏,富人過冬”,如今看來并不是沒有道理的,有錢人過冬穿的是貂裘狐腋,蓋的是綾羅錦被,而窮人家只能把亂麻、蘆花甚至干草塞進粗布袍子里,所謂的“布衾多年冷似鐵”,放在當時真的一點也不夸張。
![]()
但這或許還不是最慘的,有些人甚至衣不蔽體,連件完整的裙子都沒有,就像杜甫在《石壕吏》中寫的那位老婦:“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當時古代的冬天,對很多人來說,真是一道生死關。
![]()
在棉花還沒有傳入、也沒有普及的年代,普通人御寒的衣料主要就是葛、麻,富貴人家用皮毛絲綢,窮人則只能就地取材,在夾衣里填充蘆花、雞毛、茅草,勉強用來抵御風寒,可是這些填充物不保暖,而且還容易板結,穿久了又硬又沉,根本擋不住嚴冬。
![]()
唐宋時期隨著造紙技術的進步,還出現了一種特別的御寒衣物——紙衣,它是用樹皮紙做的,經過胡桃、乳香等蒸煮處理,最后變得柔韌耐穿,雖然還比不上棉裘,卻也多少能擋些風寒,宋代官府甚至把紙衣當作救濟貧寒的物品之一。
![]()
有意思的是,紙衣不僅窮人穿,有些文人也喜歡,它潔白輕軟,符合宋人清雅的審美,比如陸游就曾收到好友朱熹送的一床紙被,他十分喜歡,不僅夜里蓋,白天還披著賞雪,并寫詩稱贊:“紙被圍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軟于棉”。
![]()
后來真正的轉機出現在元代,隨著棉花種植的推廣,加上黃道婆改進紡織工具,棉紡業終于迅速發展,到了明朝朱元璋更是強制全國推廣種棉,從此曾是奢侈品的棉布“遍布于天下”,棉衣棉被才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而窮人的冬天也終于有了一點暖意。
![]()
回望這段歷史不過幾百年,可一朵棉花,一床紙被,一件蘆花襖,背后卻是無數普通人對抗寒冷的歲月,但物質的貧瘠始終沒有磨滅人們活下去的信念,哪怕靠畫梅數九、紙被遮身,他們也還在等,等寒冬過去,等春天到來。
![]()
三、貴族過冬
而富貴人家過冬則全然不同,他們多在精致的屋中避寒,屋內還設有許多取暖設施,春秋時有“燎爐”,秦朝出現了壁爐與火墻,考古學家在咸陽宮遺址的浴池旁就發現了三座壁爐,爐中燒炭,煙道以陶瓦相接,通至室外,利用墻體溫熱整間房屋。
![]()
漢代皇宮更有“椒房殿”,以花椒和花草混泥涂墻,形成一種保溫層,不僅溫暖而且芬芳,普通人家雖建不起復雜火墻,但卻可設法在墻內設火道,連通灶臺與炕床,做飯時熱氣便傳到炕上,人坐臥飲食皆在炕上,至今北方的一些農村仍保留這一傳統。
![]()
古代貴族除了大件取暖設施,還有火盆、手爐、腳爐等小物件,普通人用泥火盆,富貴人家用金屬火盆,唐代貴族甚至手持香爐取暖,宋代也出現了灌熱水的“腳爐”,就類似今天的熱水袋。
![]()
![]()
飲食方面富人常食花膠雞、羊肉煲、參雞湯,佐以藥材,既暖身又滋補,出門坐轎也是內置暖爐,尋常百姓則多靠一碗熱湯、一口燒酒,或玩“跌拐拐”之類的游戲,靠身體活動來發熱驅寒。
![]()
![]()
今天我們不用再經歷當時古人的寒冷,
空調、暖氣普及南北,羽絨服也是輕便保暖。
這溫暖的背后不僅僅只是條件的改善,
更是幾代人努力、科技發展與國家進步的成果。
![]()
對于這件事情,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歡迎在評論區進行留言交流!
信息來源:
1.網易:宋朝之前連棉被都沒有,零下幾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過去的?
![]()
2.騰訊網:宋朝之前連棉被都沒有,零下幾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過去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