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十一年(648年),50歲的唐太宗駕臨驪山,在華清池沐浴完溫泉后,他文思泉涌,縱筆如飛,寫下了一篇文章,這便是赫赫有名的《溫泉銘》。隨后,宮廷刻工將它摹刻上石,并精心拓印,后來原作、原碑已毀,所幸拓本由于深藏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留存了下來,直到1900年時被王圓箓發現。
![]()
《溫泉銘》書法被發現的消息不脛而走,引來中外學者瞻仰,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以極低價格將這部拓本買走,至今藏于巴黎國立圖書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溫泉銘》之所以如此受推崇,一是作者太有名,二則是書法太精妙。
![]()
唐太宗傳世作品太少,《溫泉銘》又是其扛鼎之作,而且他還是“行書入碑第一作”,其珍貴性不言而喻。此作也是唐太宗的“臨終絕筆”,此時他已達“人書俱老”境界,通篇凝聚他40余年功力,可與“二王”一比高低了。
![]()
歷代名家對它多有贊譽,張來點評:“觀其有筆精工,法度粹美,雜之二王帖中,不能辨也。而其雄邁秀杰之氣,則冠諸書者。”俞復認為:“伯施、信本、登善諸人,各出其奇,各詣其極,但以視此本,則于書法上,固當北面稱臣耳。”即使是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也比不上唐太宗。
![]()
![]()
啟功評價這部敦煌拓本:“不但書藝之美,即摹刻之工,亦非六朝所及。此碑中點畫,細處入于毫芒,肥處彌見濃郁,展觀之際,但覺一方黑漆版上用白粉書寫而水跡未干也。”拓工精致,幾乎與墨跡無甚區別。而它“龍跳虎臥”之風采,更是空前絕后。
![]()
唐太宗的字不僅繼承了魏晉筆法精髓,又有所突破,晉人之瀟灑與盛唐之雄渾兼備,陰陽和諧、剛柔并濟,是我們“直入魏晉”又避免筆力孱弱的絕佳范本。《溫泉銘》敦煌拓本縱約29.59厘米,橫約144.4厘米,現存48行、354字。
![]()
《溫泉銘》以圓筆為基,兼顧剛勁,明顯可見對王羲之《蘭亭序》的借鑒,又融入個人特質。其一,起筆多藏鋒,側鋒切入后迅速轉為中鋒,筆畫圓潤卻無疲軟感。其二,行筆提按節奏清晰,橫畫多中段略細、收筆稍重,豎畫則挺拔有力,既保留王字的靈動,又添幾分沉穩;其三,轉折處多圓轉,少方折,銜接自然。
![]()
結字欹正相生,疏密有致,部分字左低右高,通過筆畫調整保持整體穩定,避免傾倒。疏密對比鮮明,左密右疏,上密下疏,增強字的空間層次感。字形大小隨字勢變化,不刻意追求均勻,符合行書“因字賦形”的規律,且整體排布協調,無雜亂感。
![]()
《溫泉銘》“筆力遒勁,夾鐘王之風”,開創行書入碑,又有帝王的雄健,為初唐行書確立了標桿,為學習初唐行書筆法、研究碑刻工藝的絕佳范本。
![]()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