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其實,一個人最大的愚蠢只有兩個字:自困。
自己把自己困住了,自己把自己消耗了,但自己又在其中執(zhí)迷不悟。
最終,困境多了,自己每天就繞著轉(zhuǎn),啥正事沒做,倒是做了一大堆閑事、破事。
所以說嘛,多數(shù)人這一生,絕大多數(shù)的困境,都不是外界所設(shè),而是心中所筑。
然后,明明在那自困,給自己畫地為牢了,還抱怨天地太窄,壞人太多。
![]()
困于過往,錯失當(dāng)下
人嘛,總是容易背著過去的包袱趕路。
然后,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不停,為說錯的話懊悔不已。
到頭來呢?結(jié)果腳下的路,一步也沒走好。
司馬遷遭受宮刑,這本是一個人最大的恥辱,甚至足以讓人一輩子沉淪了。
可他并沒有徹底放棄自己,而是毅然決然地活出自己的強者姿態(tài)。
他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后來,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用來撰寫《史記》,最終也真的成就了“史家之絕唱”。
可以說,正是因為司馬遷他自己并沒有被困在過去的傷痛里,所以才能憑借著個人的韌性在絕境中開辟了通天大道。
作家林清玄說:“當(dāng)我們活在當(dāng)下的那一刻,才能斬斷過去的憂愁和未來的恐懼。”
人最大的清醒,活在當(dāng)下,斬斷錯誤的過去,丟掉內(nèi)心的恐懼。
如此,才不會被困在過往,更不會錯失當(dāng)下的機會。
最終,放過了昨天的自己,才能遇見今天的風(fēng)景。
困于情緒,蒙蔽心智
人的情緒,就像洪水,宜疏不宜堵。
而且你越是抗拒,越是洶涌,到頭來非但把你折騰夠嗆不說,甚至摧枯拉朽。
所以,人一旦困于情緒之中,勢必會蒙蔽心智。
所以,人要想脫離困境,則首先要遠離情緒化,避免情緒自困。
蘇軾在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他也沒有因此困在憤懣中,而是輕松前往。
后來,他在《定風(fēng)波》中寫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人只要穩(wěn)得住自己的情緒,那么無論外界的風(fēng)雨再大,也敵不過內(nèi)心的從容。
而蘇軾就是把自身情緒的驚濤駭浪,化作了筆下的云淡風(fēng)輕。
最終,才避免心智被蒙蔽,心氣被打擊。
哲學(xué)家叔本華說:“阻礙人們發(fā)現(xiàn)真理的障礙,并非是事物的虛幻假象,也不是人們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們此前積累的偏見。”
一個人的情緒,其實就是自身最厚重的偏見。
任何時候,都不能淪為情緒的奴隸。
而當(dāng)你從情緒的漩渦中抽身之后,那么最終才能看清事情的本來面目。
困于執(zhí)念,作繭自縛
人,一旦執(zhí)念太深,就像春蠶吐絲,一圈圈把自己纏緊。
最終,作繭自縛的自己,自困在原地,過度消耗而糾結(jié),自然過不好當(dāng)下的日子。
禪宗六祖慧能不識字,卻在聽人誦讀《金剛經(jīng)》時猛然頓悟了。
當(dāng)五祖弘忍要傳衣缽,讓眾人作偈時,神秀寫下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慧能的偈子卻是這樣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的“勤拂拭”,正是一種對清凈的執(zhí)著;而慧能的“無一物”,才是真正的放下與自在。
《道德經(jīng)》有言:“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
越是想牢牢抓住的,往往失去得越快,而這樣的人,往往才是自困最為嚴(yán)重的人。
若能破我執(zhí),方能見天地。
說到底,自困是心智的迷障,讓自身把暫時的困境,當(dāng)成了永恒的絕境。
可是,當(dāng)你拆掉了心中的墻,那就會發(fā)現(xiàn),天地原本遼闊,是你自己,擋住了自己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