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為,辛棄疾是一位豪放派的詞人,他寫的詞要么是金戈鐵馬,要么是沙場豪情,基本不會出現那種比較溫婉的詞句。
但實際上,辛棄疾不光會寫“戰場硬漢詞”,他也會寫一些“小家碧玉詞”。
他筆下的相思之情,一點也不比其他人差……
![]()
辛棄疾是一位“詞人”,但是與其他的詞人相比,他又有些不同,因為他并不覺得自己是一位詞人,他覺得自己是一名將領。
其他的詞人都是身處后方,向往戰場,而辛棄疾則是身處戰場,志在遠方。
從本質上來說,辛棄疾就不是一個詞人,他只不過是一個寫詞寫得好的將領。
![]()
辛棄疾出生于公元1140年,而“靖康之恥”發生在公元1127年。
也就是說,辛棄疾出生之時,北宋已經滅亡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已經被金國占領。
而辛棄疾的老家濟南歷城,也在金人的掌控之中。
![]()
辛棄疾的爺爺叫辛贊,金人來襲時,他本想南下逃命,但奈何族人眾多,想逃走實在太難了。
辛贊作為族長,他不愿意獨自逃命,索性便留了下來,在金朝做了官。
辛贊雖然仕于金朝,但是他心里依然是宋臣,為了不讓子孫忘記國恥,辛贊經常帶著年幼的辛棄疾出門旅游。
![]()
辛棄疾回憶童年時說過,他的祖父辛贊經常會帶著他“登高望遠”。
辛贊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的目的,就是讓辛棄疾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
同時他還告訴辛棄疾,這大好河山本應是大宋領土,如今卻被金人強占了。
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想辦法收復失地。
![]()
辛贊的話對辛棄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辛棄疾長大后,一直暗懷反金之心。
他曾經跟著金朝的官員前往燕山,別人走這一趟是旅游,他走這一趟是觀察敵情。
為了了解金朝的內部情況,辛贊還給辛棄疾報名參加金朝的科舉,讓他到金朝的首都“燕京”去調查真相。
![]()
辛贊和辛棄疾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在為反抗金朝做準備。
但是想要反抗金朝,蠻干肯定是不行的,辛棄疾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從內部給金朝致命一擊。
紹興三十一年,金國皇帝完顏亮調兵遣將,準備一舉消滅南宋,辛棄疾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
公元1161年,金人大舉南下,想要徹底消滅南宋,一統中原。
為了補充兵力,金人開始到處抓壯丁,辛棄疾可以靠著爺爺的官職躲過一劫,但是各地的百姓可躲不過去。
這些金人非常兇殘,只要有人不愿意跟他們走,他們馬上就會拔刀殺人。
![]()
也就是說,去了前線要死,不去前線也要死,根本就沒有活路。
被逼到走投無路的百姓忍無可忍,只能起兵反抗,一時間各地都出現了起義軍。
辛棄疾見時機已到,他也召集了一支兩千人的隊伍,之后他又帶著這兩千人加入了一支更大的起義軍。
![]()
這支“更大”的起義軍,是由耿京創建并領導的。辛棄疾來了之后,當不了老大,只能擔任“掌書記”,負責一些文書工作。
當然,辛棄疾也算是核心高層人員之一,他雖然不用上陣打仗,但依然會參與重要決策,也會知道一些機密。
![]()
辛棄疾他們這支起義軍雖然聲勢浩大,但是他們士兵主要是被壓迫的農夫,戰斗力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與精銳的金軍正面較量。
等前線的戰斗結束后,金軍肯定要回頭收拾他們,到時候起義軍可就危險了。
為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干擾敵軍,辛棄疾覺得應該與朝廷聯手。
![]()
為了與南宋朝廷達成合作,耿京任命辛棄疾為“代表”,讓他帶著一部分人去了南方。
辛棄疾南下來到建康后,見到了宋高宗。
他們奉表南歸的事讓宋高宗很是高興,于是他親自在建康接見了辛棄疾,并且給辛棄疾等人安排了官職。
![]()
與南宋朝廷的洽談讓辛棄疾信心倍增,事情都安排好了之后,辛棄疾迫不及待地就要返回山東,他想要將這個好消息告訴耿京。
當辛棄疾一行人返回江蘇時,卻得知了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耿京被人殺了。
![]()
殺害耿京的人不是金人,而是一名叫“張安國”的起義軍將領。
這個張安國本來就不是什么好人,他一直對起義軍首領這個位置虎視眈眈。
辛棄疾等人還在的時候,張安國不敢怎么樣,但是辛棄疾等人南下后,張安國趁機與金人聯手,殺害了耿京,當上了起義軍領袖。
![]()
辛棄疾知道這個消息后悲傷不已,他發誓要為耿京報仇。
經過一番打探之后,辛棄疾確定了張安國的位置,他已經去到了金人大營,聽說最近還要跟金人開慶功宴。
辛棄疾大怒,他當即騎馬趕赴金人大營,要把張安國給抓回來。
![]()
愿意跟辛棄疾一起去的僅有五十來個人,但辛棄疾絲毫不懼,有著幾個人就夠了。
其實辛棄疾本來是打算自己去的,但是這些好兄弟聽說這件事后,非要跟著來。
幸運的是,辛棄疾等人趕到金人大營時,張安國和金軍大將正在“開懷痛飲”,根本沒想到辛棄疾會來。
![]()
辛棄疾一行人直接就騎著馬闖進了金人大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進了金軍大將的營帳。金軍大將還沒反應過來,就被辛棄疾一刀給解決了。
殺掉金軍大將后,辛棄疾又將張安國五花大綁,放在了馬背。
盡管金軍足足有五萬人,辛棄疾依然面無懼色。
![]()
最終,辛棄疾一行人以零傷亡的代價殺掉了金軍大將,生擒叛賊張安國。
辛棄疾將張安國帶回了南宋,交給了宋高宗,宋高宗這次也沒有手軟,下令將張安國當眾斬首。
隨后宋高宗又重用了辛棄疾,命他參與北伐戰事,此時的辛棄疾才二十三歲。
![]()
辛棄疾加入戰場后,頻獻良策,但是朝廷對于北伐之事,并不怎么上心。
最終,北伐之事無疾而終,南宋再次偏安一隅。
辛棄疾雖然不能打仗,但是他一直在為打仗做準備,然而他在地方上大刀闊斧地整頓,損害了當地貴族的利益,隨后辛棄疾就被罷了官。
![]()
辛棄疾心有不甘,但也無可奈何,作為臣子,他不能犯上,但是他心里還是憋著一口氣。
公元1181年,辛棄疾被正式罷官,他回到了老家,心態上也發生了轉變。
從這時候起,辛棄疾的詞也開始變得“柔和”,不再那么強硬,就比如這首《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
![]()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
如果不看背景的話,這就是一首寫“相思”的詞,詞人站在一個女子的視角,寫出了“相思之苦”。
這首詞的遣詞用句已經夠頂級了,如果再聯系辛棄疾當時的心境,則顯得更加巧妙。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寫的是女子思念情郎。
但辛棄疾真正想表達的,其實是他自己對“政治理想”的思念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