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周萍英
實習生 張瀚文
在湖北襄陽城南峴山腳下,襄水之北、漢江之南,有一處因北山澗得名的古園——澗南園。這里不僅是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孟浩然的故居,更是承載著千年詩韻與市井煙火的文化地標,如今已成為市民休閑打卡的熱門去處。
![]()
孟浩然紀念館
據《新唐書》《舊唐書》等史料記載,澗南園是孟浩然家族祖宅,他40歲前長期在此居住,晚年歸隱后仍以這里為生活核心。園內山水相依,古色古香的“孟浩然紀念館”融于美景之中,館內陳列的堪稱一部“孟浩然百科”,從他生活時代的襄陽風貌、人生關鍵節點故事,到詩中提及的“槎頭縮項鳊”魚、“雞黍”等美食,以及宜城竹葉青酒等佳釀,無不勾勒出詩人的生活圖景。
![]()
孟浩然紀念館
館中詳細介紹了孟浩然詩詞的思想特征,既有盛唐隱逸文化的印記,融合儒釋道思想精髓,又飽含楚文化、漢文化浸潤的地域特色,其260多首詩作中127首涉及襄陽風物;而清幽、平淡、壯逸的美學特質,以及情景交融的創作手法,更讓游客讀懂其詩風的成因。館內還陳列著多部相關文獻與研究著作,為文化愛好者提供了深入了解的窗口。
![]()
孟浩然的摯友及創作的詩詞展示
互動體驗區蘊藏著讓千年詩韻“活”起來的“玄機”。這里聚焦孟浩然的五位摯友,地面嵌著五個“踩這兒”圖標——游客輕踩其上,屏幕便緩緩浮現字句。憐才丞相張九齡的《西江夜行》、小迷弟李白寫給孟浩然的《贈孟浩然》、愛才伯樂張說的《過蜀道山》、詩壇知己王維寫給孟浩然的《送孟六歸襄陽》、終生摯友張子容寫給孟浩然的《除夜樂城逢孟浩然》。一首首摯友詩作次第展開,字里行間的知己情誼,悄然牽引著人們走進詩人當年的交游之境。
![]()
孟宅內的陳設場景
步入“孟宅”,時光仿佛慢了下來。室內精心復原了孟浩然的生活場景:案幾上的書卷仿佛還留著墨香,書柜的陳設如待主人歸來,泛黃的詩集靜靜陳列,關于他“襄陽城南書香門第”的家世介紹娓娓道來。目光掠過,恍惚間似能穿越千年,輕輕觸碰到“孟襄陽”的生平過往。
作為孟浩然創作的重要源泉,澗南園見證了《夏日南亭懷辛大》等名篇的誕生,“松月生夜涼”“荷風送香氣”等經典意象皆取材于園內竹林、荷塘與周邊山水。40年的鄉居生活造就了孟浩然清逸脫俗的氣質,也讓澗南園成為其山水田園詩的地理母題,現存詩作超半數描繪襄陽風物,李白、杜甫筆下的孟浩然隱士形象亦源于此。
![]()
澗南園的風景
如今的澗南園,小橋流水、樹蔭蔥蘢,風景如畫。市民們在此各尋雅趣:有人沿小徑漫步,用鏡頭記錄生活點滴,將園中山水定格成幀;有人閑坐涼亭,手捧清茶,在清風與蟬鳴中享片刻靜謐;還有家長牽著孩子的手,讓自然景致與文化氣息悄悄浸潤童心。
![]()
阿姨們正在園內拍攝視頻
人群中,一群阿姨格外惹眼。她們畫上腮紅與小胡子,對著鏡頭拍起搞笑視頻,笑聲清脆;有的身著靚麗服飾,在石橋上緩緩走秀,身姿舒展。“我們是聽朋友介紹來的,這兒景色好空氣也好,和姐妹們一起拍拍照、聊聊天,可開心了!”來自襄城區的阿姨們說著,臉上漾開爽朗的笑。
山水藏詩韻,古園煥新顏。澗南園既保留著孟浩然故居的文化底蘊,又融入了市民休閑的生活氣息,成為襄陽城中一處可賞、可學、可玩的文化打卡地,讓千年詩風在煙火氣中代代相傳。
(張瀚文攝)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