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紐約時報》近期報道稱,中國稀土出口新規落地后,臺積電代工的芯片因含 0.1% 以上中國稀土成分,出口美國需申請許可,恐面臨售美阻礙。
作為美國高端芯片主要供應方,臺積電受限是否會沖擊美國芯片產業,令其 AI 發展陷入困境?
![]()
0.1%的精準打擊
中國這次稀土新規不僅覆蓋了稀土原料,更是延伸到了所有含稀土的終端產品。更關鍵的是,管控門檻設定在0.1%這個數字上,幾乎沒有任何高端芯片能夠逃脫。
現代芯片制造離不開稀土元素,從光刻膠到拋光材料,從磁性器件到電容組件,稀土用量不大但絕對不能缺。特別是14納米以下的先進制程芯片,對稀土材料的純度要求極高,而全球能提供這種超高純度稀土的,基本只有中國。
![]()
中國控制著全球90%以上的稀土開采和精煉能力。更重要的是,像鏑這種關鍵稀土元素,中國幾乎壟斷了99%的精煉產能。全球唯一的超純鏑精煉廠就在中國無錫,這種材料正是英偉達AI芯片電容器的核心組件。
新規還特別針對14納米及以下邏輯芯片、256層以上存儲芯片的制造設備和材料,實行逐案審批。這意味著,臺積電的3納米、5納米先進制程生產線,都可能面臨稀土供應中斷的風險。申請文件還必須使用中文提交,這個細節更是讓美國企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不適應"。
![]()
過去幾年美國頻頻出手,從限制光刻機出口到封鎖芯片設計軟件,一步步收緊對中國的技術封鎖。現在中國的反擊來了,而且來得如此精準有力。
臺積電的兩難困境
臺積電現在真的是"里外不是人"。一邊是美國客戶,占據其營收的近60%;另一邊是中國大陸,提供了其生產必需的稀土原料。更尷尬的是,臺灣地區本身就是中國稀土的最大進口方,每年消耗6000噸稀土,其中96%來自大陸。
![]()
過去幾年,臺積電在美國壓力下斷供華為,還被迫在美國建設3納米芯片廠。當時美國的邏輯很簡單,把臺積電綁在美國戰車上,就能確保芯片供應安全。但現在發現,即使把工廠搬到美國,也解決不了原材料的問題。
現在臺積電每一批次的先進芯片生產,都可能需要向中國申請稀土出口許可。英偉達的H100、蘋果的A系列芯片、高通的驍龍處理器,這些美國科技巨頭的核心產品,都要看中國的"臉色"。
![]()
數據顯示,臺積電2024年第三季度營收達到233億美元,其中來自美國客戶的訂單占比高達69%。如果稀土供應受阻,這些訂單都可能面臨違約風險。而尋找替代供應商?短期內根本不現實,因為其他國家的稀土提純技術至少落后中國20年。
臺積電的困境還不止于此。它在美國的新工廠建設進度緩慢,成本超支嚴重。原本計劃2024年量產的4納米工藝,至今還在調試階段。而3納米工藝的量產更是遙遙無期。即使這些產線最終建成,沒有中國稀土的支撐,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
美國AI帝國的軟肋暴露
這次稀土風波最受沖擊的,恐怕就是美國的AI產業。英偉達、AMD、高通這些AI芯片巨頭,全都依賴臺積電代工。而臺積電的生產,又離不開中國稀土。
英偉達的H100 AI芯片,單顆售價高達4萬美元,但其核心的電容器組件需要超純鏑材料。全球只有中國無錫的一家工廠能生產這種材料,一旦供應中斷,英偉達的AI芯片產能將直接歸零。這對于市值一度超過3萬億美元的英偉達來說,無疑是致命打擊。
![]()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前不久還在吹噓:"世界經濟最大的失敗點在于,99%的高性能芯片都是在臺灣生產的。"現在看來,更大的失敗點可能是,99%的高純度稀土都掌握在中國手里。
蘭德公司的研究顯示,如果中國稀土供應中斷90天,美國78%的國防承包商將面臨停產。這還只是軍工領域,民用科技產業的依賴度更高。
OpenAI的ChatGPT需要大量GPU集群支撐,這些GPU芯片全部依賴臺積電代工。谷歌的TPU、微軟的Azure AI芯片同樣如此。可以說,整個美國AI產業的底層硬件,都建立在中國稀土供應的基礎上。一旦供應鏈斷裂,美國的AI領先優勢將瞬間化為泡影。
![]()
供應鏈重塑的現實較量
這場稀土風波說到底,就是全球科技供應鏈控制權的爭奪戰。前幾年美國靠技術封鎖想卡中國脖子,現在中國用稀土這一資源優勢反制,算是精準回應。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之前放話要入股英特爾,還說 “不能依賴臺灣”。可就算英特爾在美國擴產能,沒稀土原料還是白搭。AMD 去德國建廠、臺積電往日本砸錢,這些喊得震天響的 “供應鏈多元化”,碰到稀土問題全沒了底氣。
![]()
而且中國的稀土管控一點不越界,完全符合 WTO 安全例外條款,還明確說了醫療救災這類人道用途能豁免,合理需求也 “應許盡許”。這種有分寸的做法,和美國動不動就全面封鎖的霸權樣子比,差別太明顯了。
美國也想在其他國家找稀土礦,可現實是,中國之外最大的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產能連中國零頭都不到,還只產輕稀土,重稀土根本沒有。就算美國本土的芒廷帕斯礦重新開工,挖出來的礦石還得運到中國提純。
![]()
全球科技格局的新變量
中國這次稀土管控,早已跳出中美博弈的圈子,成了撬動全球科技產業洗牌的支點。韓國三星、SK 海力士的芯片產線,荷蘭阿斯麥的光刻機制造(其磁懸浮系統和光源都離不開稀土),德國英飛凌的電子元件廠,都在緊急排查供應鏈風險。
歐盟忙著推 “關鍵原材料法案” 想減依賴,但執行緩慢。日本和法國合建回收工廠,可成本高且產能僅夠日本 20% 需求,短期都動不了中國的主導地位。
![]()
這波管控也逼得企業找出路,有的研發少用稀土的技術,有的挖替代材料,但這些都急不來。對中國而言,這可不是簡單賣資源,而是把資源優勢變成了規則話語權,用精準管控重新定規矩。
現在全球科技競爭拼的不只是技術新,更要看產業鏈扛風險的能力和對關鍵資源的把控力。中國這張稀土牌,一下戳中了美國科技霸權的軟肋,這場較量才剛開場,天平已經悄悄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