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不到中國的貨,荷蘭就開始搞“陷害”,中方把話說得明明白白,全球芯片供應鏈受影響這筆賬,怎么算也算不到中國頭上,荷方終于承認,這事還是得等中國點頭。
![]()
這事兒得從安世半導體的真實身份說起。別看它掛著荷蘭企業的名頭,2018年就被中國聞泰科技花36億美元買下了,說白了就是中國控股的公司。更關鍵的是安世全球70%以上的封裝測試產能都在中國東莞,相當于這家公司的“心臟”壓根不在荷蘭。
結果荷蘭政府9月底突然發了道政令,直接凍結安世的資產和知識產權,還把中國籍CEO給擼了,派了自己人當新管理層。他們找的理由挺唬人,說發現“嚴重管理問題”,怕技術流失影響歐洲經濟安全。
可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對勁:安世主打350納米制程的汽車基礎芯片,比如車燈、安全氣囊用的芯片,這技術對中國來說早就不是難題,國內隨便找家晶圓廠都能搞定。后來有消息透出來,這背后其實是美國施壓,荷蘭不過是當了回“馬前卒”。
更離譜的是荷蘭政府把事情鬧大后,還反過來倒打一耙。安世荷蘭總部連著給客戶發信,字兒不提自己政府先動手,反倒指責中方“禍亂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信里還暗戳戳威脅,說沒了總部監督,東莞工廠的芯片質量沒法保證。這波操作簡直是邏輯倒置,就像先搶了別人的東西,還罵別人反抗影響秩序,實在說不過去。
荷蘭本以為這招能掐住東莞工廠的脖子,畢竟芯片生產得靠晶圓供應,他們大概率覺得中國離了歐洲的晶圓就玩不轉。可他們顯然低估了中國企業的韌性,更沒算清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家底。
![]()
從10月初斷供到10月23日恢復供應,才19天時間,安世中國就給了荷蘭一記悶拳:宣布重新供貨,但只賣給國內客戶,而且所有交易必須用人民幣結算。這兩個條件太有講究了:只賣國內是穩住基本盤,人民幣結算則是繞開了美元體系的限制,等于直接削弱了荷蘭總部的話語權。
更讓荷蘭沒想到的是,國內晶圓廠很快站出來撐腰,明確表示能給安世中國供晶圓。這可不是空話,現在國內半導體產業鏈早就不是孤軍奮戰了。就拿生產晶圓的核心設備來說,晶升股份的12英寸單晶硅爐都能實現19nm存儲芯片量產,打破了德國、美國企業的壟斷,市場占有率都漲到20%了。
上游的原材料也不愁,株洲科能這樣的企業能生產4N級以上的高純鎵、銦,這些都是半導體的關鍵材料,技術還拿過國家獎。有了設備和材料支撐,安世中國自然有底氣保證“庫存充足,供應不斷”。
![]()
中方的反擊也特別講章法,不是硬碰硬蠻干。11月1日宣布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予以豁免,這既是給全球供應鏈留了余地,也展現了負責任的態度。但商務部的態度很明確:豁免可以,荷蘭得先停止干涉企業內部事務。這話算是把規矩擺到了臺面上:我們不想搞亂供應鏈,但也絕不吃啞巴虧,要談可以,得按規矩來。
現在荷蘭算是徹底被動了。安世荷蘭總部最近趕緊表態,說“致力于在中國發展,想和各方溝通解決問題”,這話里的服軟意味很明顯。畢竟他們心里清楚,安世40%的歐洲車用芯片市場份額,靠的是被中國收購后形成的規模效應,真要是丟了中國的產能和市場,損失可不是小數目。
![]()
但光說軟話沒用,中方早就把底線劃清楚了:必須停止干涉企業內部事務。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凍結的資產得解凍,罷免的CEO得恢復,新派的管理層得撤走,荷蘭政府得把插手企業的手收回去。畢竟安世是中國聞泰科技的子公司,荷蘭憑什么越過股東干涉經營?這既不合商業規矩,也不符合國際法。
其實這事兒的核心特簡單:從一開始就是荷蘭單方面挑事,破壞了市場規則和企業經營的獨立性。現在想收場,自然得按受害方的要求來。中國敞開了對話的門,但門開多大、什么時候讓荷蘭進來,得看他們的實際行動。
畢竟東莞工廠有國內產業鏈托底,斷供的損失荷蘭比我們更扛不住——歐洲汽車廠要是真缺了安世的芯片,停產損失可不是鬧著玩的。說句實在的,這事兒也給其他想拿企業當政治籌碼的國家提了個醒:現在的中國早就不是任人拿捏的樣子了。
半導體產業鏈的自主可控不是喊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設備、材料、產能支撐。想靠施壓占便宜?最后大概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荷蘭現在承認“得等中國點頭”,說白了就是終于認清楚了這個現實。
參考資料: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安世半導體相關問題應詢答記者問
![]()
安世半導體獨家回復:依然致力于在中國發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