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達川區8萬余畝再生稻進入集中收獲期。經專家現場測產,中稻機收后蓄留的再生稻最高畝產達326公斤,平均畝產310公斤。疊加前季中稻產量,成功實現“中稻+再生稻”雙季畝產超噸糧,為糧食豐產筑牢根基。
![]()
在達川區萬家鎮迎風村“中稻+再生稻”千畝展示片,稻穗沉甸甸,谷粒金燦燦。看著大型收割機靈巧地在金黃的稻浪中來回穿梭,種糧大戶趙勇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
達川區鉅廣家庭農場負責人 趙勇:我今年水稻種植面積在700多畝,前面中稻畝產在750公斤左右,產值120余萬元。今年再生稻面積400多畝,因為雨水充足,再生稻產量比去年高,所以總的水稻產值在150余萬元,收入還是很可觀的。
再生稻作為我國南方特有的耕作制度,具有“一種兩收”的獨特優勢,無需重新播種、育秧、插秧、土地翻耕,節省近50%生產成本,真正做到了省時省力、節水節肥、增產增效。此次測產嚴格遵循“現場收割、測量面積、去雜稱重、測定水分、計算產量”標準化流程,測出再生稻最高畝產326公斤,平均畝產310公斤。這樣的成績,讓“中稻+再生稻”畝產“超噸糧”的目標觸手可及。
![]()
達川區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與農藥肥料股股長 余波:經市級組織專家實測,頭季中稻機收后蓄留的再生稻單產300公斤以上,實現再生稻增收近2萬噸,全年稻谷總產達25萬余噸,讓‘天府糧倉’的招牌更亮更實,為達州市糧食生產“十三連增”貢獻達川力量。
![]()
達川區作為農業大區,近年來始終將再生稻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從“選良種、建良田、育良技、推良法、引良機”五方面發力,通過創新發展機制、強化技術保障,推動水稻產業統籌發展與潛力釋放。目前,全區已建成5個水稻千畝展示片、6個百畝超高產攻關方、3個萬畝示范區,以點帶面,實現糧食產量與效益的雙重提升。
來源:達川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