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哈嘍,大家好,小林哥這篇國際評論,主要來分析無水核電橫空出世,中國釷基技術打破全球百年困局!
多家權威媒體近期集中報道,我國在甘肅推進的釷基熔巖堆項目取得里程碑式突破,這種新型反應堆冷卻完全不用水,全靠釷基熔巖高效導熱。
![]()
百年核電困局:臨海建站的無奈與風險
誰能想到,困擾全球核電行業百年的“用水魔咒”,被中國用“土辦法”徹底打破了!
這一創新不僅解決了內陸建核電站的核心難題,更讓中國核電徹底擺脫了對海岸線的依賴,開啟了“按需建站”的新時代。
核電作為清潔能源的主力軍,一直被視為替代化石能源的關鍵選擇。
但過去提起核電站,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臨海而建”,從國內的大亞灣到國外的福島、切爾諾貝利,幾乎所有核電站都緊緊貼著海岸線。
![]()
全球核電行業之所以執著于沿海建站,核心原因就是冷卻需求。
反應堆運行時會釋放巨量熱量,必須靠持續不斷的水來降溫,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然成了最優選擇。
大亞灣核電站作為我國最早的大型核電項目,選址深圳大亞灣畔,就是看中了珠江口豐富的水資源。
![]()
建成至今,它每年發電量超400億千瓦時,卻也始終面臨著海洋環境帶來的潛在風險,臺風、風暴潮等極端天氣,每年都會給電站的冷卻系統帶來不小的考驗。
更讓人揪心的是海洋災害引發的安全隱患,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的陰影,至今仍籠罩在全球核電行業上空。
當時一場9級大地震引發海嘯,直接沖毀了福島核電站的冷卻系統,導致反應堆堆芯熔毀,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到海洋和空氣中。
![]()
這場災難讓周邊數萬居民被迫撤離,污染區域至今仍不適宜人類居住,核廢水處理問題更是成為全球環境難題。
類似的風險并非個例,美國加州的圣奧諾弗雷核電站,曾因海水溫度異常升高,多次被迫降功率運行,嚴重影響電力供應穩定性。
對我國來說,沿海建站的局限更突出。
![]()
我國幅員遼闊,中西部內陸地區人口密集、工業發達,電力需求持續攀升,但這些地區遠離海岸線,無法享受沿海核電的紅利。
過去多年,我國一直靠“西電東送”“北電南供”緩解電力分布不均的問題,但長途輸電過程中的損耗相當驚人。
有數據顯示,電力從沿海輸送到內陸深處,損耗率最高可達15%以上,相當于每年白白浪費一座中型電站的發電量。
![]()
內陸建站的另一個顧慮是水污染風險,傳統核電站的冷卻水排放會改變周邊水域的溫度和水質,影響水生生物生存。
如果在內陸河流、湖泊附近建核電站,一旦發生泄漏,對淡水資源的污染將是毀滅性的,這也是我國此前遲遲未推進內陸核電的重要原因。
![]()
![]()
釷基突破:中國用“熔巖”改寫核電規則
就在全球都被“水冷卻”困住手腳時,中國的釷基熔巖堆技術橫空出世,用一種看似“土氣”的方案,解決了世界級難題。
甘肅的釷基熔巖堆試驗電站,是全球首個投入實際運行的無水冷卻核電項目。央視新聞曾實地探訪過這個電站,畫面中看不到巨大的冷卻水池和輸水管網,取而代之的是密閉的熔巖循環系統。
釷基熔巖在反應堆內吸收熱量后,溫度會升高到數百攝氏度,通過特殊管道循環流動,就能高效帶走反應堆產生的熱量。
![]()
這種冷卻方式不僅完全不用水,還自帶多重安全保障。
釷基熔巖的熔點極低,常溫下呈液態,就算反應堆發生故障,熔巖也會自動流入特制的安全容器中,不會發生泄漏。
相比之下,傳統核電站的核燃料棒一旦失去冷卻,就可能發生熔毀,引發嚴重污染。
更讓人驚艷的是燃料更換技術的革新,傳統核電站更換核燃料時,必須停止反應堆運行,整個過程要持續數月甚至半年。
![]()
期間不僅損失巨額發電量,還需要復雜的安全防護措施,成本極高。
我國某沿海核電站曾公開披露,一次常規換料期間,為了保障安全,光是周邊海域的船舶管控、水質監測等工作,就投入了上千人次。
而釷基熔巖堆采用的是“在線換料”技術,不用停堆就能完成燃料更換,整個過程像給汽車加油一樣簡單快捷。
燃料本身的升級更是顛覆性的,釷基熔巖堆用釷替代了傳統的鈾燃料,我國釷礦儲量極為豐富,僅內蒙古白云鄂博礦的釷儲量,就足夠我國使用上百年。
![]()
更重要的是,釷燃料的放射性廢物產生量,只有鈾燃料的千分之一,且半衰期更短,處理難度大幅降低。
國際原子能機構曾發布報告,稱釷基核電技術是“21世紀最具潛力的清潔能源方案”,而中國已經率先將這份潛力變成了現實。
甘肅試驗電站運行以來,已經穩定輸出電力超過1000小時,各項指標均達到設計標準,沒有出現任何安全問題。
這一技術突破背后,是我國科研人員數十年的堅守。
![]()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科院就組建了專門的研發團隊,攻克了熔巖循環、在線換料、釷燃料提純等一系列核心技術。
在最艱難的時期,團隊成員甚至要在戈壁灘上搭建臨時實驗室,頂著零下幾十度的嚴寒開展試驗。
如今,這些付出終于換來了回報。
釷基熔巖堆不僅解決了冷卻和燃料的難題,還具備極強的環境適應性,不管是干旱的西北戈壁,還是濕潤的西南山區,都能穩定運行。
![]()
![]()
內陸核電崛起:清潔能源走進千家萬戶
釷基熔巖堆的成功,讓我國內陸核電建設迎來了“破冰時刻”。
未來,核電站不再只能“臨海而居”,而是可以建在電力需求最迫切的地方,真正實現“哪里需要電,哪里就有核電站”。
內陸建站的優勢顯而易見,中西部地區地質條件穩定,遠離地震帶和海嘯風險區,能最大程度保障核電站安全。
![]()
同時,電站建在用電負荷中心,輸電距離大幅縮短,電力損耗能降低到5%以下,相當于每年節省上百億度電。
湖南、湖北、江西等內陸省份,早就對核電項目翹首以盼。這些省份工業基礎雄厚,鋼鐵、化工等行業耗電量巨大,過去一直依賴燃煤發電,不僅污染環境,還面臨煤炭運輸壓力。
如果建成釷基熔巖堆電站,每年可減少數千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新增上百萬畝森林。
![]()
去年,江西省已經啟動了首個內陸釷基核電站的前期規劃工作,選址位于宜春市境內,周邊是廣袤的丘陵地帶,地質結構穩定,且靠近用電密集的工業園區。
項目一旦建成,每年發電量將達到120億千瓦時,能滿足全省10%的用電需求,同時減少近千萬噸碳排放。
對普通百姓來說,內陸核電的普及意味著更穩定、更廉價的電力供應。
過去,每到夏季用電高峰期,中西部部分地區都會出現“拉閘限電”的情況,影響居民生活和企業生產。
![]()
有了內陸核電站,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將大幅提升,電價也有望進一步降低。
更重要的是,釷基核電的推廣,將為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支撐。
我國承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而核電作為零碳能源,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釷基技術的成熟,讓我國核電裝機容量有望在未來十年內翻倍,成為清潔能源體系的核心支柱。
![]()
這一技術不僅造福中國,還將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全球目前有超過400座核電站,其中大部分都面臨冷卻系統老化、燃料處理困難等問題。
中國的釷基技術,為這些核電站的升級改造提供了可行方案。
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國家已經向我國表達了合作意向,希望引進釷基核電技術。
![]()
未來,中國不僅能出口電站設備,還能輸出整套技術標準和運營經驗,讓“中國方案”為全球清潔能源發展注入動力。
從大亞灣核電站到甘肅釷基熔巖堆,從沿海建站到內陸崛起,中國核電的發展歷程,正是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縮影。
每一項技術突破,都凝聚著科研人員的心血;每一次行業進步,都彰顯著國家實力的提升。
![]()
釷基熔巖堆的成功,不僅打破了全球核電行業的百年困局,更讓我們看到了科技創新的無限可能。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釷基核電還將實現更廣泛的應用,或許有一天,小型化的釷基反應堆會走進偏遠山區、海島漁村,讓每一個角落都能用上清潔、安全的電力。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