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紅嬋王者歸來。
![]()
11月2日,全紅嬋搭檔隊友王偉瑩獲得全運會女團雙人10米臺金牌,這是她養傷半年后的首秀。
從5月退出全國冠軍賽開始,全紅嬋的名字就被各種聲音裹挾著。
有人說她長胖了,不自律。
她回老家幫家人摘荔枝、劃船,立刻成了“懶散不自律”的證據。
![]()
在家門口曬太陽,都能被說成享受生活不想訓練。
更過分的是,某些人竟然用AI合成視頻,把她的聲音換到帶貨廣告上,拿她的形象博流量。
這種被強行利用的感覺,讓人心寒。
![]()
全紅嬋沒有回應,也沒有反擊,只是安靜地回到訓練基地。
這不是她第一次被攻擊。
在她被保送暨南大學那天,就有人冷嘲熱諷,說她靠冠軍光環上學,身材發胖走樣。
![]()
有的評論尖酸得讓人難以直視,可她始終沒有為自己辯解一句。
全紅嬋清楚,網絡上那些指責,不會因為她的解釋就停止。
在外界喧囂的指點里,她的態度一直是:我走我的路。
她依舊每天訓練、康復、學習,也會在社交平臺上曬一些生活的碎片。
直到后來,她在社交平臺上改了簽名——你繼續討厭我吧,我只會爽,不會改。
這句話沒有憤怒,也沒有委屈。更像是一種年輕人特有的灑脫。
她不再解釋自己為什么長胖,也不想解釋自己為什么休養。
身體在成長,體重自然會變化,這是生理規律,她沒必要迎合誰的審美。
![]()
全紅嬋的生活早已回歸平常,只是外界習慣把她放在完美天才的框架里。
但她只是個18歲的女孩。
她會吃榴蓮,也會刷短視頻,會發朋友圈,會想家。
可在一些人看來,這些行為是“懈怠”的標簽。
![]()
他們習慣了那個完美無缺的全紅嬋,仿佛她只能永遠停在巔峰,不許有半分松動。
但她從未把自己當成神話,她只是一個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普通人。
傷病康復的那幾個月,一天要做六個小時的康復訓練。
理療、電療、拉伸、力量,循環往復。
![]()
直到第十五屆全運會開始前,她的名字再次出現在參賽名單上。
很多人盼她歸來,也有人在背后等著看笑話。
全紅嬋沒有回應,只是一如既往的站上了熟悉的跳臺。
11月2日,全運會女子團體雙人10米跳臺比賽開賽。
![]()
這次,全紅嬋選擇了和新搭檔王偉瑩并肩作戰。
站在跳臺邊,鏡頭給到她的那一瞬間,觀眾席就爆發出了掌聲。
全紅嬋神情平靜,沒有多余的表情,一個起跳,空中動作一氣呵成。
入水那一下,水面幾乎沒有濺起任何浪花,熟悉的“水花消失術”又回來了。
![]()
就像在2021年東京,她的那一跳驚艷了世界。
全紅嬋和搭檔配合默契,技術動作幾乎完美復刻。
最終幫助廣東隊順利拿下這塊金牌。
這不是全紅嬋第一次拿冠軍,但可能是最難的一次。
外界不知道的是,她在過去半年中幾乎沒有完整恢復訓練。
傷病不只是疼,更多的是不敢跳。
那種跳下去會不會再受傷的恐懼,是普通人無法體會的。
更難的是心理,要重新面對全網的目光,要接受別人的變化評價,還要說服自己繼續堅持。
![]()
比起贏得冠軍,能再次站上十米跳臺,全紅嬋其實已經贏了一半。
廣東教練組很謹慎。
原本全紅嬋報名參加三個項目,最終只讓她參加兩個雙人項目,單人項目沒讓她上。
![]()
不是因為她不夠好,而是因為她的身體還沒準備好扛下三項比賽的強度。
教練們明白,這不是全紅嬋一人的比賽,她背后是巴黎之后的國家隊戰略,還有未來洛杉磯奧運的備戰。
這一次,全紅嬋的表現沒有拉垮,相反,穩定、自信、技術在線。
![]()
哪怕她身材和從前不同,也沒人能忽視她那套動作有多標準。
她的成績,足以堵住那些說她“長胖就不行了”的嘴。
比賽結束后,她沒有過多接受采訪。
只是悄悄在社交平臺發了三個字:“我真棒”。
![]()
這三個字背后,是所有沉默的積累,不是炫耀,是自我鼓勵。
而在她復出的同時,另一個名字也沒有缺席——陳芋汐。
她是全紅嬋一路走來的老對手,也是最熟悉的搭檔。
兩人之間的較量從東京開始。
![]()
當初大家看好陳芋汐會拿金牌,沒想到年僅14歲“天才少年”的全紅嬋橫空出世。
那之后,她們總被媒體放在一起比較。
兩人一個天賦外露,一個技術穩定,有時候是并肩作戰,有時候是針鋒相對。
但在這次全運會前的一次采訪中,陳芋汐第一次提起她們之間的關系時,落了淚。
她說她曾想逃離跳水臺。
![]()
奧運會接連失利,連續兩次個人第二名,質疑聲此起彼伏,輸了是“沒實力”,贏了是“保送”。
那種狀態讓她幾乎無法面對訓練,她說那段時間是全紅嬋拉了她一把。
在她最不想練的時候,是全紅嬋陪著她繼續上課、訓練。
即便兩人是對手,但依舊是彼此最信任的搭檔和隊友。
![]()
陳芋汐承認,正是全紅嬋的存在,才讓她沒有放棄跳臺。
這段話說得很真,很重,也很實在。
人們常說競技場上沒有朋友,但在跳水這條路上,她們兩個卻像彼此的鏡子照亮著對方。
她們的關系早已不只是競爭對手那么簡單。
![]()
全紅嬋這次沒有參加單人項目,她和陳芋汐的正面對決再次缺席。
但誰都知道,她們終究還會碰面。那一戰或在明年,或在奧運會。
沒有人知道結局,但大家都在等。
兩個從少年一路比拼到成年的女孩,站在跳水臺兩端,不是敵人,是彼此最了解的對手。
![]()
這也是體育的意義所在。
全紅嬋曾說最怕的是對不起自己,這句話,背后藏著太多沒被講出口的心酸。
她扛住了傷病,也扛住了流言。
半年過去,她再一次站上十米跳臺,不是為了回應誰,也不是為了證明什么。
![]()
她知道,這一步她等太久了。
全紅嬋沒被夸獎沖昏頭,也沒被質疑打垮。
走過風波,站上高臺,她只是用一跳告訴所有人:全紅嬋一直都在。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