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瞭望臺#
最近臺灣民眾發現,高德地圖在臺島可以使用了,有網友試著搜索跨海峽行車路線,還得出出了連接福建和臺灣的跨海大橋(擬建)的結果。這不禁讓人浮想聯翩:一旦兩岸的政治障礙不存在了,臺灣海峽真的能建跨海大橋或隧道嗎?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要建這樣一座大橋或隧道,困難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臺灣海峽地質條件非常復雜。臺灣海峽位于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帶,地質構造復雜,年均發生3級以上地震20余次。2017年兩岸聯合科考隊發現4條活動斷層橫穿預定隧道區域,這要求施工需采用“地震波隔離層”技術,在隧道外層澆筑特殊混凝土,內部設置彈性緩沖結構,以抵御高強度地震的沖擊,這對結構設計和材料選擇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其次,臺海氣象與海洋環境挑戰極大。臺灣海峽臺風頻繁,平均每年受熱帶風暴及臺風影響5至6次,中心通過平均2次,強風、大浪等惡劣天氣對橋梁和隧道的結構穩定性構成巨大威脅,工程需要具備抗17級臺風(風速60m/s)的能力。此外,臺灣海峽年均流速2.5節,最大流速達4節,強洋流會增加施工難度和工程設施的受力復雜性。
![]()
第三,超長距離帶來的技術難題:如果采用隧道方案,如全長約170公里的海底隧道,通風問題堪稱世界級難題。參照英法海峽隧道經驗,需每隔3公里設置通風豎井,但臺灣海峽強風與涌浪可能摧毀通風豎井。同時,超長距離的隧道對于防災救援系統也是巨大考驗,若列車在海底起火,煙霧將迅速充滿隧道,需要完善的滅火、排煙和人員疏散系統。
第四,施工技術與設備的挑戰:盾構機選型是隧道施工的爭議焦點,傳統土壓平衡盾構機易在軟土層卡殼,而硬巖掘進機又難以應對深海高壓。雖然中國鐵建研發的“鯤龍號”混合盾構機刀盤可智能切換模式,但在實際施工中仍可能面臨各種復雜情況。對于橋梁方案,60-80米的深水施工、基礎防腐等技術難題也需要解決,還需考慮船舶碰撞風險,以及如何滿足大型船只通行的凈空要求。
![]()
最后,材料的選擇難點。由于工程所處海洋環境腐蝕性強,需要研發高強度、耐腐蝕、輕質化的橋梁材料和隧道襯砌材料,以保證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傳統鋼材在鹽水腐蝕環境下壽命不足50年,必須研發如鎳鉻合金覆層技術等新材料和新工藝,而這將大大提高大橋或者隧道的成本。
總之,臺海大橋或隧道的施工難度極高,以現有的技術很難達到設計要求。
其實,就算以后技術進步了,臺海大橋或隧道有沒有必要建設,也是值得商榷的。一旦大橋或隧道能夠開建,必然是兩岸之間不存在政治障礙了,那么兩岸的經濟必然會深度融合,以臺灣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大陸中西部地區互補性可能更好,而和大陸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反而會構成競爭關系。這一點,從目前兩岸直航班機是從重慶起飛,就能看出來。那么,滿足未來臺灣和大陸中西部地區的人員和貨物的運輸需求,最佳的方式可能是空運,跨海峽的短途公路鐵路運輸需求,可能并沒有那么多。
![]()
所以總體來看,跨海峽大橋或隧道的技術難度極高,成本極大,收益卻偏低,所以還是應該經過科學的、充分的論證,然后再做決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