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戲,如何能同時唱響十個劇種?答案由一場分享會緩緩揭曉。近日,星·雜劇《偽裝者》名家分享會在寶山區文化館舉行。作為上海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賦能計劃”與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教育”系列活動的聯動,本次分享會主題為“以京韻、徽音聲腔演繹家國情懷”,邀請劇中明臺的扮演者、京劇名家馮冠博與程錦云的扮演者、黃梅戲演員沈海燕現場分享創作心得,帶領觀眾深入領略這部多劇種融合的創新之作臺前幕后的藝術探索。
![]()
作為本屆藝術節中紅色文化與藝術創新交融的典范之作,星·雜劇《偽裝者》改編自同名小說及電視劇,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明家四姐弟在汪偽統治時期投身革命的故事。作品不僅以海派敘事譜寫家國大義,更開創性地融合越劇、滬劇、京劇等十大劇種及音樂劇元素,匯集多位梅花獎、文華獎、白玉蘭獎獲獎藝術家,通過富有時代感的舞美設計與多元唱腔的融合,實現了傳統戲曲文化的當代表達,廣受好評。
![]()
面對現場觀眾的期待,兩位藝術家娓娓道來,分享了角色塑造與創作體會。由于作品融合了多個劇種,每個角色都承載著不同戲曲風格的表達,如何在保留各劇種特色的同時實現整體協調,是排演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之一。馮冠博坦言,排練中確實遇到了語言障礙、行腔不接等難題。“京劇高亢激昂,越劇柔美婉約,風格迥異。不同劇種有不同的聲腔和語言習慣,我們下了很大功夫在臺詞對唱和銜接配合上反復磨合,既要守住各自劇種的特色,又要服務于統一的戲劇節奏。”沈海燕補充道,“我們也在舞臺表演形式和人物動作設計上花了很多心思,反復推敲,既要保留傳統戲曲表演的內斂含蓄,又要表現出現代戲的真實感,讓傳統美學與當代審美達成平衡。”團隊也巧妙地運用音樂進行串聯,實現了不同聲腔在舞臺上的無縫流轉。
![]()
在交流中,兩位藝術家特別探討了如何將不同劇種的特色與角色性格特質深度結合這一重要課題。馮冠博認為,京劇程式化的表演語言和虛實相生的表演形式恰好能夠精準傳遞明臺身處特殊戰線時所需的隱忍與機變;沈海燕則分享了黃梅戲的質樸婉轉如何與程錦云柔和與堅韌并存的特質相得益彰。兩人均表示,參演《偽裝者》不僅是一次藝術創作,更是一次戲曲創新的實驗與挑戰。由于劇中對手戲涉及京劇與黃梅戲的交融,他們在音樂與唱腔上做了大量嘗試,力求既保留本劇種的韻味,又契合人物性格與劇情發展。
![]()
現場,兩人還演繹了劇中的精彩唱段,婉轉的黃梅調與鏗鏘的京韻交織,引來觀眾陣陣掌聲。在互動環節,有觀眾問及“為何部分角色由兩位演員共同扮演”,主創解釋道,這既是多劇種融合的舞臺呈現,也是從不同戲曲視角豐富角色內涵的一種探索,有助于增強戲劇的表現力與層次感。
![]()
整場分享會既有深度的藝術對話,也有生動的表演展示,不僅讓觀眾對《偽裝者》這部創新雜劇有了更立體的了解,更讓人感受到傳統戲曲在當代的創新活力。作為文明實踐“文化賦能”的生動實踐,本次活動讓高雅藝術走進市民生活,不僅拉近了藝術與觀眾的距離,也為傳統戲曲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與可能,讓傳統文化的當代創新在市民觸手可及的地方生根發芽。
寶山濱江Citywalk攻略出爐!打卡正當時
3000㎡!屬于萌寵的gogoland幫你找到了!
這些年,90后的智造進行曲
記者:李桃 倪晟罡
編輯:陸天宇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