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亞楠
?北京時間11月1日4時58分,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順利進入太空,航天員乘組入駐“天宮”。此次任務創下多個“首次”——首次搭載實驗室老鼠進行空間生命科學實驗,首次涵蓋“70后”“80后”“90后”三個年齡段的航天員組合,更將在任務期間迎來巴基斯坦航天員的短期飛行。這一連串突破,是中國踐行其在外空法框架下和平利用外空、推動國際合作承諾的又一具體實踐。正如《外空條約》前言所述,“為和平目的而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所取得的進展關系到全人類共同的利益”,中國航天的發展,始終以國際外空法體系為準則,在實踐中恪守“和平利用”與“國際合作”原則,致力于將太空構建為人類共同進步的疆域,而非零和博弈的賽場。
長期以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致力于科學探索、技術驗證與人類福祉。本次神舟二十一號任務搭載的實驗室老鼠旨在開展空間生命科學研究,其成果將為未來長期載人深空探測奠定科學基礎,完全符合《外空條約》“和平探索與利用外層空間”的宗旨,以及其第一條所倡導的“為所有國家謀福利和利益”的原則。同樣,中國將擇機安排一名巴基斯坦航天員參與短期飛行,更是對《外空條約》第三條“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和了解”這一原則的生動體現。這種基于《外空條約》精神的開放式合作,與某些國家的排他式合作,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起步以來取得了輝煌成就,這些成就在提升中國科技實力的同時,也為全人類探索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作出了重要貢獻。中方將采回的月壤向世界各國的科研機構開放借用申請,截至2025年7月,月壤已與6個國家開展了共享研究。更具典范意義的是中國空間站(“天宮”)項目。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空間站是歷史上此類項目首次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的項目。首批入選項目中,包括來自17個國家的9個科研項目,截至目前,中國已經與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巴基斯坦以及聯合國外空司、歐洲航天局等多個航天機構和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以上舉措都完美體現了《外空條約》第十一條中為促進國際合作而將外空活動結果通告全世界和國際科學界的精神,并為未來國際社會建立資源或數據共享機制提供寶貴的中國樣本。
除了《外空條約》本身,中國航天也在盡最大努力,為全人類所共同關切的災害救助、氣候治理等議題貢獻力量。自2007年正式成為《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的減災合作機制成員后,中國多次對受災的機制成員迅速響應,施以援手。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與開通,更是彌補了原有全球導航資源的不足。作為中國向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北斗系統向全球用戶提供免費、開放、可靠的服務,以實際行動將條約條款落到實處。中國擁有的全球最大綜合氣象觀測系統也主動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方案。在202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COP29)期間,中國發布了《早期預警促進氣候變化適應中國行動方案(2025—2027)》。此前,中國氣象局已與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氣象部門聯合開發云端早期預警系統,搭建面向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早期預警業務平臺,并牽頭承擔世界氣象組織亞洲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項目。這些舉措都與中國堅持的外空應為所有國家謀福利的原則一脈相承。
隨著外空治理向軟法引領的模式轉變,中國參與外空治理也實現了從“遵守”到“建設性參與”的演變。中國高度重視聯合國外空委制定的《空間碎片減緩準則》,并已公開進行多次碎片減緩與在軌服務技術試驗。而在《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中國將聯合國外空委發布的《外空活動長期可持續性準則》列為外空環境治理的基本原則,并向國際社會承諾將以該準則為指導積極開展國內執行。中國正將其在航天實踐中積累的經驗,轉化為參與塑造未來外空國際規則的法律智慧。
?中國航天事業的征程,其底色永遠是和平與合作。神舟二十一號的航程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國不僅是國際外空法的堅定維護者,更是以務實行動構建外空命運共同體的積極引領者。(作者是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學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