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蔣雨希和老師探討科考設備。
![]()
基于OpenHarmony操作系統與RISC-V國產開源軟硬件平臺構建的“月球農業智能科考機器人”。
55秒,是深圳17歲少女蔣雨希的機器人在全國青少年信息素養大賽總決賽中完成全部任務的創紀錄時長。那一刻,聚光燈打在蔣雨希自信的臉上,大賽高中組最快紀錄就此誕生。她的名字,連同那臺搭載國產鴻蒙系統與RISC-V架構芯片的“月球農業智能科考設備”,一同刻進了這場青春與科技競速的高光時刻。
在經歷了復賽前的“驚魂一夜”和決賽現場的“逆風翻盤”,蔣雨希手中沉甸甸的全國一等獎獎牌,不是來自一場偶然的勝利,而是一顆科技的萌芽在“深圳土壤”中歷經十余年持續生長的必然回響。
在課堂上系統學習鴻蒙系統架構 社團活動中擁有充分試錯空間
“其實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愛‘科創’,最早接觸到‘科創’,是在南海小學的創客課程上。”
回憶童年,深圳外國語學校(集團)龍華高中部高二學生蔣雨希語氣輕快。
“當時南海小學的科學老師說:‘你們能不能做個東西,解決生活里的小麻煩?’”于是,童年的蔣雨希,和同學一起設計作品,大家得到的獎勵,就是一些科創材料,如馬達、傳感器主板或者是導線之類的。
如果作品做得不好,“老師不會說‘這不行’,而是問‘你想怎么改?’”她說,“這種鼓勵,讓我覺得‘我能行’。”而這份從小樹立的“我能行”的底氣,一路延續到高中。
在深外龍華高中部,蔣雨希開始大量接觸編程與機器人,參與各類創客活動。而真正點燃她“科技報國”夢想的,是高一那年加入深外科創社的決定。
“我看到學長學姐做的項目,全是用國產系統、國產芯片,那一刻我突然覺得,科技不只是‘炫技’,它應該屬于中國、屬于未來。”她說,“我想成為那個造‘中國芯’的人。”
在深外,每周二、周四下午的四個小時是學生自由選擇社團或參與項目活動的“黃金時間”。對蔣雨希而言,這段時間尤為珍貴——她和團隊成員在實驗室里調試代碼、組裝零件、模擬任務,全身心投入科技創新的探索。
在指導老師王澤昊看來,“學生不是被‘教’出來的,而是被‘放’出來的。這種自由成長的空間,正是深圳孩子獨有的幸運。”深外已建立起一套層次分明、遞進清晰的科創教育體系:以課堂夯實理論基礎,以社團搭建實踐平臺,以競賽檢驗學習成果。
王澤昊強調,參加競賽并非最終目的。在課堂上,學生系統學習鴻蒙系統架構、RISC-V芯片原理與星閃無線通信技術;在社團中,他們擁有充分的試錯空間,讓創意在一次次迭代中成熟;而競賽,不過是水到渠成的成果展示,是創新之路上的自然延伸。
決賽中機器人突遭“水冰區域”卡頓 她果斷切換備用方案
正是有了課堂的知識鋪墊和社團的實踐積累,賽場上,蔣雨希的爆發才顯得自然又堅定。
在全國青少年信息素養大賽開源鴻蒙工程賽復賽前夜,蔣雨希正從前一場科創活動趕往廣州,由于下雨路況不好,她趕到酒店房間已經半夜12點,于是,酒店就成了她的臨時實驗室。王澤昊遠程連線指導,與蔣雨希通宵調試機器人,直到凌晨兩點。在復賽中,蔣雨希團隊以華南賽區總分第一晉級全國總決賽。
在“殺入”決賽后,燈光聚焦,計時開始——55秒,是她的機器人在總決賽中完成全部任務的時間,也是高中組前所未有的最快紀錄。但這55秒的背后,卻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技術突圍。
決賽現場,她的機器人突遭“水冰區域”卡頓,任務幾近中斷。千鈞一發之際,她果斷切換備用方案:啟動深藏結構內部的“皮筋彈射裝置”——彈簧繃緊、釋放,一道弧線劃過賽道,精準觸發燈塔機制,采樣任務瞬間完成。最終,蔣雨希滿分完成任務,還問鼎全國一等獎!而這場“逆風翻盤”,早在深外的實驗室里就已埋下伏筆。那個被蔣雨希稱為“皮筋款”的裝置,是她無數個夜晚反復調試的成果。
今年開源鴻蒙總決賽,賽項主題“月球農業科考”緊密呼應國家探月工程與深空探索戰略,要求參賽者依托OpenHarmony操作系統+RISC-V國產開源軟硬件平臺,設計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智能設備。
蔣雨希的“月球農業智能科考機器人”,不僅僅是一臺任務執行設備,更是一套面向未來深空探測的智能系統。整機采用輕量化碳纖維骨架,并搭載雙頻星閃(NearLink)無線通信模塊,實現與“母艙”之間低延遲、高可靠的數據傳輸。該機器人配備微型光譜儀與溫濕度傳感器,可實時分析月壤成分及周邊微環境,為未來月球溫室的建設提供關鍵數據支持。
從OpenHarmony操作系統到RISC-V核心芯片,該機器人全部基于國產技術構建。它具備自主多目標路徑規劃能力,能夠識別障礙并實現動態避障。在模擬“月面溶洞”科考任務中,機器人成功完成三處樣本的“零失誤采集”,展現出接近人類級別的環境適應性。蔣雨希在介紹中強調:“它的每一段代碼、每一個指令,都長在中國的土壤里。”
如果研發的設備飛上太空 她想寫上“過我嶙峋,擁我九春”
如今,蔣雨希已榮升為深外科創社的社長。在她的電腦文件夾里還藏著許多文檔,是她寫的散文與現代詩。她說,“科技讓我理性思考,而寫作讓我感知世界。”
她始終堅信:“科技不是冷冰冰的代碼,它要服務于人。”王澤昊評價蔣雨希是個有著強烈社會情懷的女孩,從她的作品當中也能看到——就像她此前參與的“零欺凌計劃”,一個為校園弱勢群體設計輔助設備的公益科創項目,更讓技術有了溫度。
蔣雨希有個夢想——希望未來能參與中國空間站智能生態系統的研發。當被問到,“如果有一天,你研發的設備真的飛上了太空,你想在上面寫一句什么話?”她思考片刻后回答,“我想在上面刻一句我喜愛的詩:‘過我嶙峋,擁我九春’——意思是,縱使歷經眾多坎坷,終將擁抱屬于我的春天。”
“這句詩,是寫給國家的、是寫給深圳的、也是寫給我自己的。”她說。生在科技之城,長在創新之壤;左手握代碼,右手寫詩歌;眾多像蔣雨希一樣的科創少年敢于“野蠻生長”,也懂得“溫柔堅持”。正如她在采訪最后寄語同學們:“如果你也想上天入地搞科研,現在最該做的事,不是去想,而是去做。”
采寫:南都記者 王童
攝影:南都記者 任朝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