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氣,聽起來像是氣球里的“輕飄飄”,但實際上,它是現代高科技領域的硬通貨。別看它無色無味,作用卻是頂天立地的級別:MRI核磁共振、芯片制造、火箭發射全得靠它。
可就是這么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透明底牌”,全球的命脈卻被美國攥在手里。
![]()
美國擁有全球最多的氦氣儲量,而中國,95%的氦氣全靠進口。萬一哪天美國翻臉斷供,中國會不會被卡脖子?別急,這事兒還真有得聊。
![]()
儲量全球最多,美國說斷就斷
先說個事兒:2022年,美國的聯邦氦氣儲備系統突然出故障,全球供應直接少了十分之一,氦氣價格立馬飆升,漲了三成不止。有的醫院為了維持MRI設備的運行,被迫多掏了近一半的錢。而這,還只是“設備出故障”。
可想而知,要是哪天美國政府真下令限制出口,后果得多嚴重?
畢竟,美國坐擁全球三分之一的氦氣儲備,有的天然氣田氦含量高、開采成本低,幾乎是“躺著掙錢”。而我國,雖然也有儲量,但開發難度大,過去一直沒能形成規模,幾十年來基本靠買。
那時候,哪怕氦氣貴得離譜,咱也只能硬著頭皮買。美國卡得緊就緊著點,只要別真斷供。
![]()
但現實往往比想象更棘手。2022年那會兒,美國幾家大供應商直接搞“優先保障”,醫療先用,科研靠邊。我國一些實驗室被迫用氫氣湊合,結果實驗失敗率飆得飛起。這不是耍賴,這是實打實的卡脖子。
面對這種局面,我國當然不能傻等著。于是,繞過美國,轉向中東成了當時的應急選項。卡塔爾這個國家別看小,天然氣多,氦氣也就跟著多。
咱們瞅準了這個機會,簽了長約,搞了戰略合作。到2023年,卡塔爾成了我國氦氣的頭號供應國,占比一下子漲到了八成多。而美國那邊,從原來的重要供貨方,變成了只占幾個百分點的小角色。
![]()
這波操作雖然穩住了局面,但說實話,靠別人,心里終歸不踏實。卡塔爾再穩定,也架不住航道一出事、港口一被封,咱這邊又得吃緊。
所以,從“買氣”到“挖氣”,這一步必須得走。
![]()
不靠誰,咱自己也能搞定
這幾年,我國開始拼了命地在國內找氦氣。找到了沒?找到了,而且不少。
青海陽氣田探明氦氣儲量超3.5億立方米,成了我國首個特大型富氦氣田。再加上內蒙古、四川、重慶等地的新發現,2025年初,全國新增儲量一下子頂了過去整整4年的用量。
不光找到了資源,還得能提得出來。提氦技術一直是老大難,特別是那種氦濃度極低的天然氣和煤層氣,提取成本高、技術門檻大。
但2024年,咱們的科研團隊真就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煤層氣提氦技術成功實現產業化,哪怕氦只占到0.008%,也能提出來,純度還拉滿。
![]()
此外,重慶那邊建成了國內首套工業級高純氦提純裝置,產出的氦純度達到99.999%。這意味什么?意味著以前靠進口的高端氦,現在自己也能造。
截至2024年底,全國氦氣年產能突破1000萬立方米,比前一年增長了40%。雖然離完全自給還有距離,但關鍵時刻,咱自己也能頂得上一陣。
別以為這只是科學家的事,其實這事關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氦氣緊張,醫院買不起MRI液氦,檢查排不上;芯片廠沒氦,產線就得停;航天發射沒氦,火箭推遲不是新鮮事。
![]()
而更深層的,其實是一場關于“資源命門”的較量。美國手里握著資源,就能對別人指手畫腳。今天是氦氣,明天可能就是別的關鍵材料。過去稀土我們掌控,現在輪到別人坐莊,咱不能次次都當被動玩家。
好消息是,這一仗,咱已經開始扳回點局勢了。四川盆地那邊,全球首個深層咸水層儲氦庫已經建成,年調節能力1.2億立方米,能作為國家戰略儲備;中科院還搞出了不用液氦的極低溫制冷技術,科研機構終于能少受點制約。
這些動作,都是在告訴世界:中國的氦氣命脈,已經不再全壓在別人手里了。說到底,氦氣這事兒,看著冷門,背后卻是熱得發燙的戰略博弈。靠別人,遲早有被掐脖子的那一天;靠自己,路雖然難走,但走得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