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東那位尋親博主的視頻,看得人心里不是滋味,本是血緣重逢的溫暖戲碼,到頭來成了刺眼的反差現場,老家叔叔捧出滿桌硬菜,地里現拔香菜,博主一家卻空著手上門,妻子擦蘋果嫌不凈、孩子嫌親戚“不真實”,長輩沒落座就自顧自撕燒雞,這場景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為啥咱們中國人,總在最親的人面前卸了教養,在陌生人甚至外國人面前,反倒把禮貌端得足足的?
![]()
圖片來源于網絡
生活里這種雙重標準,幾乎隨處可見!飯桌上對父母一句“你懂啥”脫口而出,轉頭對快遞員說“謝謝辛苦了”!地鐵里對同胞搶座互懟,看到外國人問路卻主動帶路,全程陪笑。家人分享心事時忙著刷手機敷衍,面對外國同事卻耐心傾聽,頻頻點頭!更扎心的是數據,超67%的年輕人說和父母有溝通障礙,可在社交場合,他們個個都是“好好先生”“禮貌達人”。
![]()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不是單純的“里外不分”,背后藏著三重錯位的心態!一是把家人的包容當理所當然,覺得“自家人不用客氣”,卻忘了親密關系更需要尊重!就像那位尋親博主,父親連親弟弟的名字都記不清,幾十年的血緣疏離,讓他們把親人當成了“陌生的親戚”,連基本的禮數都省了!二是社會壓力下的情緒轉移,職場上受的氣,生活里的難,不敢對外人撒,就對著家人惡語相向,北京師范大學的調查更驚心,長期缺乏溝通的家庭,子女抑郁傾向比普通家庭高2.3倍,可很多人還是習慣用刻薄代替表達!三是對“外人”的過度客氣,要么是怕“丟面子”,覺得對外國人好是“彰顯大國風度”,要么是對同胞有莫名的競爭心態,反倒對外國人少了利益糾葛的緊繃感。
![]()
圖片來源于網絡
咱們老祖宗傳下“待客如賓”的規矩,卻沒說過對家人可以“肆意而為”。韓國社會那種崇拜歐美,歧視中國朝鮮族的排外心態,我們向來不齒 ,可回頭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在不經意間,對同胞冷了臉,對家人寒了心?那位偷偷給女兒寫“網絡用語翻譯手冊”的母親,還有為了和兒子視頻自學剪輯到凌晨的父親,他們要的從來不是多貴重的禮物,只是一句耐心的傾聽、一個溫和的眼神。
![]()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其實禮貌這東西,從來不該分親疏遠近。對陌生人的客氣是修養,對家人的溫柔才是本心,對同胞的友善才是底氣!《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早有“精神贍養”的條款,可真正的孝順,從來不是網購禮物的“云盡孝”,而是把對外人的耐心分十分之一給父母,把對外國人的禮貌勻一點給家人。
別等親情涼透了才后悔,也別讓同胞之間只剩疏離!下次想對家人發火時,先想想對陌生人的那句“謝謝”。下次對同胞冷眼時,先記起我們都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畢竟,能包容你所有脾氣的人,才是最該被溫柔對待的人,能和你并肩同行的同胞,才是最該被真誠相待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