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場“軍費之問”撕開的兩岸現實
“請問全世界哪個國家愿意把GDP的5%花在軍費上?德國有嗎?”當《德國之聲》記者把這個尖銳問題拋給剛上任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時,她的反問帶著不容置疑的鋒芒。這場11月初的專訪,像一顆投入輿論湖面的石子,瞬間激起千層浪——不僅因為她拒絕了臺當局“擴軍備戰”的激進路線,更因為她接連三次強調“和平”:“兩岸所有矛盾都可通過和平方式化解,避免一切可能挑起軍事沖突的言行。”
![]()
熟悉兩岸議題的人都知道,這個表態絕非偶然。近年來,民進黨當局為“倚美謀獨”,不斷喊出“防務預算占GDP 3%”“全民皆兵”等口號,甚至計劃將2025年軍費提高到GDP的5%。這筆錢是什么概念?若按臺灣2024年GDP約7.6萬億元新臺幣計算,5%就是3800億元,相當于每個臺灣民眾每年要負擔1.6萬元新臺幣“戰爭稅”。
鄭麗文的質問,其實戳中了一個常識:當一個地區把錢都砸進武器庫,民生、教育、經濟怎么辦?德國作為歐洲軍事支出較高的國家,軍費占GDP也不過1.5%左右,5%的比例,本質上是“以武拒統”的危險賭博。
更值得關注的是她接下來的話:“臺當局對美軍購有很多不合理問題,花了錢到今天都還沒到貨。”這句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軍購依賴癥”的荒誕——從2016年到2024年,臺灣向美國買了超過200億美元武器,卻有近60%的裝備延遲交付,甚至部分型號早已過時。比如2019年采購的66架F-16V戰機,至今看到影子,甚至還有說被美方斷供了。這種“錢花了、貨沒到、安全沒保障”的鬧劇,恰恰印證了:靠買武器換不來和平,只會讓臺灣陷入“越買越不安全”的惡性循環。
![]()
二、“火藥庫”與“和解路”:鄭麗文的表態為何重要?
“兩岸關系已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火藥庫。”鄭麗文用這個比喻時,語氣沉重。熟悉國際政治的人都清楚,臺灣海峽被外媒稱為“全球最危險的地緣熱點之一”,絕非危言聳聽。從美國政客頻繁竄訪臺灣,到民進黨當局炒作“大陸威脅論”,再到“臺獨”勢力不斷試探紅線,這片海域的和平穩定,早已牽動著14億多中國人民的心。
鄭麗文的“和平論述”,至少傳遞了三個積極信號:
首先,她否定了“戰爭選項”的合法性。 無論是拒絕5%軍費,還是批評對美軍購黑幕,本質上都是對“以武拒統”路線的糾偏。國民黨長期主張“兩岸和平發展”,她的表態延續了這一基調,也為兩岸關系注入了一絲理性的可能性。
其次,她點出了“正常化關系”的重要性。“如果兩岸不能回歸和平穩定,談其他都是侈談。”這句話道破了核心:沒有和平的環境,臺灣的經濟、民生、青年未來,都是空中樓閣。近年來,由于民進黨“抗中保臺”的操弄,兩岸貿易額從2021年的3283億美元降至2024年的2800億美元,臺灣農民的水果爛在地里,青年赴大陸就業受阻,這些現實都在印證“和平是發展前提”的真理。
最后,她回應了兩岸民眾的共同期待。 無論是大陸民眾“盼統一、反分裂”的心聲,還是臺灣民眾“要和平、要民生”的愿望,本質上都指向同一個目標:遠離戰爭,走向共贏。鄭麗文的表態,至少在方向上與這個期待一致。
![]()
三、“和平不是終點”:網友的清醒,藏著兩岸問題的終極答案
然而,輿論場上的掌聲尚未落定,另一種聲音也逐漸清晰。有網友直言:“承認‘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值得肯定,但‘和平’從來不是終點。兩岸同屬一中,統一是歷史大勢,也是‘九二共識’的應有之義。”這句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更深層的討論:和平與統一,到底是什么關系?
要理解這個問題,得先回到“九二共識”的原點。1992年,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這是兩岸關系的“定海神針”。民進黨否定“九二共識”,才導致兩岸關系兵兇戰危;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本質上是堅持“和平統一”的政治基礎。鄭麗文若真要踐行“和平承諾”,就不能回避“九二共識”中“謀求國家統一”的核心意涵。
網友說“和平不是終點”,恰恰是因為:沒有統一的“和平”,可能只是暫時的“休戰”,甚至是“分裂現狀的固化”。歷史已經證明,當一個國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外部勢力必然會趁機干涉——就像今天的美國不斷“打臺灣牌”,本質上就是利用兩岸分裂從中漁利。只有實現統一,才能徹底消除“外部勢力干涉”的土壤,才能讓兩岸共享發展紅利,讓臺灣民眾真正過上“有尊嚴、有保障”的生活。
![]()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全球領先,但核心設備和技術依賴美國;大陸有全球最大的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鏈。如果兩岸統一,臺灣的科技優勢與大陸的市場優勢深度融合,完全可以打造“全球半導體創新高地”,讓更多臺灣青年在“兩岸共同市場”中實現夢想。這種“統一紅利”,是任何“軍購”都換不來的。
鄭麗文的“和平論述”若想真正落地,還需要回答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從“維持和平”走向“實現統一”?是通過政治協商,還是經濟融合?是推動兩岸民間交流,還是重啟官方對話?這些具體路徑,才是檢驗“和平承諾”含金量的試金石。
四、超越“口號”,兩岸需要更務實的“和解路線圖”
事實上,鄭麗文的表態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但要讓“和平化解矛盾”從愿景變為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少有三件事,值得期待:
第一,清理“臺獨”遺毒,重建兩岸互信。 民進黨當局多年執政,在教育、媒體、文化領域全面推行“去中國化”,甚至把“兩岸同胞”說成“異國人民”。要化解矛盾,首先要撥亂反正——比如恢復兩岸學生交流、增加媒體互訪、保護臺灣同胞的中華文化認同,讓“兩岸一家親”從口號變回生活日常。
第二,用“民生合作”替代“軍事對抗”。 臺灣的農產品、旅游業依賴大陸市場,大陸的新能源、基建技術可以造福臺灣民眾。與其把錢花在“買武器”上,不如推動“兩岸農產品直供”“臺胞醫保互通”“兩岸高鐵聯網”等民生工程。當臺灣民眾切實感受到“和平比對抗好,統一比分裂強”,“反獨促統”的民意基礎自然會更加牢固。
第三,明確“統一”的目標,凝聚共識。 和平是手段,統一是目的。國民黨作為“百年老店”,曾在2008-2016年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創造了“大三通”“ECFA”等成果。如今若能重拾“以統促和”的初心,把“和平論述”與“統一目標”結合起來,不僅能團結更多臺灣有識之士,也能讓大陸民眾看到“和平統一”的具體希望。
![]()
五、歷史的十字路口:和平與統一,從來都是一體兩面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望,兩岸關系正處在關鍵的十字路口。鄭麗文的“和平宣言”,是對“臺獨”路線的一次糾偏,也是對兩岸同胞期待的一次回應。但網友的清醒提醒我們:和平不能是“回避統一的擋箭牌”,更不能是“分裂現狀的遮羞布”。
從鄭成功收復臺灣,到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回歸祖國,再到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呼吁“和平統一”,歷史早已證明: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今天的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能力、更有信心實現這個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