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1日,國民黨全代會現場,馬英九聽著聽著就抹眼淚了。
同一天,蔣介石曾孫蔣萬安卻在另一頭,對大陸設立的“臺灣光復紀念日”避而不談,鄭麗文更是通篇回避“兩岸統一”,這場戲演給誰看?
國民黨到底怎么了?臺灣的未來會怎樣?
![]()
全代會上那場眼淚,沖刷了誰的臉?
國民黨全代會,本該是重振旗鼓的時刻,卻上演了讓人五味雜陳的一幕。
前臺,新主席鄭麗文發表激昂演說,許下要讓國民黨從“羊群”變成“獅群”的宏愿。
臺下,坐著馬英九、洪秀柱這些見證過歷史的大佬,而馬英九,這個曾經的總統,竟聽著聽著就抹起了眼淚。
這眼淚里有多少是惋惜,有多少是無奈,外人或許難以完全體會,但那份沉重,卻穿透了屏幕。
![]()
然而,更具戲劇性的是,就在這片感傷的氛圍中,人們卻看到了一種刺眼的“缺席”。
同一天,當大陸首次以法定形式紀念臺灣光復日,向世界清晰傳遞“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歷史事實時,身為蔣介石曾孫的蔣萬安卻“缺席”了。
他當天現身大安森林公園生態博覽會,對核心議題避而不談,直到媒體追問,才拋出“中華民國有自己的光復節”的模糊論調。
![]()
而鄭麗文,這位剛剛接任黨主席的新領袖,在通篇贏得滿堂喝彩的演說中,對“兩岸統一”這四個字,同樣是只字未提。
這場精心編排的戲,究竟是在演給誰看?是為了安撫島內日漸高漲的本土情緒,還是為了延續國民黨那套早已過時的“模糊”策略?
說到底,這種回避與缺席,像一根針,扎在了無數期待兩岸和平統一的同胞心上。
一個百年老黨,在民族大義的考卷上,交出了一份如此令人失望的答卷,怎能不讓人心生寒意?
![]()
蔣家后人的神操作,是精明還是背叛?
蔣萬安的立場,其實早有端倪,只是這一次,他的表演來得更加赤裸。
早在2022年的臺北市長選舉中,為了爭取中間選票,他就刻意淡化了自己身上的深藍色彩。
那是一種政治上的“斷舍離”,試圖與家族的歷史記憶作切割,以便在島內這片復雜的水域里游得更安穩。
當選市長后,他的市政工作做得有板有眼,推動大巨蛋開幕、搞“祝你好孕”計劃,這些都讓他顯得“接地氣”,贏得了臺北市民的認可。
![]()
可一碰到兩岸關系這個核心問題,他立刻就切換到了“打太極”模式,延續著那種“顧此失彼”的搖擺姿態。
既不明確支持“臺獨”,又不愿認同統一目標,這種看似圓滑的“中間路線”,實際上是對歷史大趨勢的公然切割。
要知道,他的父親蔣孝嚴,曾多次公開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直言自己“永永遠遠是中國人”。
這種清晰堅定的民族立場,與蔣萬安的含糊其辭,形成了何其鮮明的對比。
![]()
2005年,蔣萬安曾跟隨父親到大陸認祖歸宗,并將姓氏從“章”改成了“蔣”,這本該是一段尋根溯源的佳話。
可如今,他卻在臺灣光復這個民族節點上選擇回避,這種前后矛盾,究竟是一種政治上的成長,還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背叛?
從蔣經國的兒子們,到蔣孝嚴、蔣孝慈兄弟,再到如今的蔣萬安,蔣家后人的立場,正呈現出一條清晰的“代際衰減”曲線。
這種變化,折射出的不僅是一個家族影響力的衰退,更是臺灣本土政治生態對個體身份認同的強大侵蝕力。
![]()
當全黨沉默,她的吶喊為何如此孤獨?
在國民黨整體性淪陷的迷霧中,有一個人的身影,卻顯得格外清晰,也格外孤獨。
她就是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那個在黨內大佬紛紛避選的2016年挺身而出的女性。
在全代會上,當馬英九抹著眼淚,當鄭麗文回避著統一,洪秀柱只是緊緊握著鄭麗文的手,以示鼓勵。
![]()
這個動作里,有期許,有囑托,或許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擔憂,但她沒有再多說什么。
因為她知道,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會場里的掌聲,而在于能否堅持說出那些別人不敢說、不愿說的真相。
洪秀柱的立場,向來鮮明得像一把利劍,她多次直言“兩岸統一,天經地義”,這種堅定態度,正是當前臺灣政壇最稀缺的品質。
![]()
她力推“和平政綱”,明確提出深化“九二共識”,甚至喊出“求同存異”更要“求同化異”的主張。
卸任后,她出資成立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專注于兩岸青年交流,用“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理念,去培育年輕一代。
她試圖扭轉民進黨“去中國化”教育的負面影響,這種堅持,是一種對抗,更是一種搶救。
![]()
然而,她的堅守,在國民黨內部卻顯得如此曲高和寡,以至于她的聲音,常常淹沒在“維持現狀”的合唱里。
鄭麗文提出的“九二共識”要“與時俱進”,本質上是為選舉服務的包裝,這與洪秀柱所堅持的“九二共識”核心,早已背道而馳。
當一個黨的大部分成員都在糾結于島內的情感和尊嚴,而不敢觸碰國家統一這個根本問題時,洪秀柱的吶喊,又怎能不顯得孤獨呢?
![]()
融合發展與滾滾車輪,誰能阻擋?
無論臺灣島內的政治人物如何表演,無論他們如何用精明的算計來回避大義,有些趨勢,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
大陸方面,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開放上海、福建團客赴臺游,考慮全面重啟大陸團隊及個人赴臺游。
![]()
這些舉措,像春風化雨,正一點一滴地消融著橫亙在兩岸之間的冰層。
這種融合,不是單向的恩賜,而是兩岸人民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國臺辦的回應,更是清晰而堅定,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發展的定海神針,這個立場,沒有任何模糊空間。
![]()
董軍防長也正告美方,不要干涉臺海,這背后的自信與力量,源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
賴清德還在鼓吹“互不隸屬”,鄭麗文還在講維持現狀,但這些聲音,在歷史的滾滾車輪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去年能有兩場“聯合利劍”軍演,今年極有可能舉行的“海峽雷霆”軍演,或許就是收復臺灣的又一偉大信號。
![]()
這已經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的問題。
蔣萬安的“神操作”,鄭麗文的“新論述”,都只是這個大時代背景下的小插曲,他們的投機,最終只會讓自己在歷史的浪潮中被徹底邊緣化。
因為,時間與勢,都在中國這一邊,當融合發展的車輪開始滾滾向前,任何試圖螳臂當車的行為,都終將被碾得粉碎。
![]()
結語
歷史的舞臺上,有人在表演,有人在堅守,我們寒心的,是精致的利己,而非所謂的無奈。
融合發展的大道已經鋪開,統一的車輪滾滾向前,任何投機,都將在時代巨輪下化為齏粉。
當更多洪秀柱式的人物站出來,當更多中國人看清大勢,誰能告訴我們,那一天還會遠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