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根據2025年10月最新數據,中國6G專利申請量占全球40.3%,美國緊隨其后占35.2%,日本以9.9%位列第三。
這背后,是全球通信技術的暗戰。三年前任正非那句“搶占專利陣地,不要受制于人”,如今正一步步落地。可專利數量領先,真能讓中國穩贏6G這場硬仗嗎?
![]()
三十年走出來的硬實力
我們先從移動通信的家底說起。中國曾在這條路上走得格外被動。1G時代完全缺席,2G拿著歐洲GSM技術亦步亦趨,3G搞出TD - SCDMA卻仍落后于人。真正的翻身仗,是在5G時代打贏的。
到2025年3月,中國建成的5G基站達439.5萬座,占全球七成。換算下來,全世界每10座5G基站里,就有7座扎根在中國。更關鍵的是,5G標準必要專利中中國占比超42%,全球任何企業造5G設備,都繞不開這些技術壁壘。
![]()
這條路藏著太多攻堅的痕跡。2019年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時,不少人擔心中國5G會就此停滯。但到2025年,華為5G設備市場份額依舊全球第一。這是幾十萬工程師日夜攻關的結果,是數千億研發投入砸出的底氣。
這份積累到6G時代愈發關鍵,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國6G專利里48%是核心專利,不是湊數的外圍技術,而是能左右標準制定的硬通貨。
就說通感一體化技術,華為原型基站在100米內的目標識別精度能控制在3厘米,這技術已進入國際標準討論環節。紫金山實驗室更厲害,直接建了全球首個6G通智感融合外場試驗網,把技術從實驗室拉到了真實場景里。
![]()
美日抱團但各有算盤
中國的專利優勢,讓美國坐不住了。聯邦通信委員會拉上日本搞起“6G小北約”,砸了4.5億美元專攻安全網絡和先進通信。高通拿到1.2億美元量子加密研發資金后,一個季度就提交78件專利,效率確實亮眼。
可美國的技術路線藏著隱患,他們押寶的毫米波技術,單座基站建設成本超10億元,這么燒錢能不能回本還是未知數。更麻煩的是,技術過度依賴高通、蘋果幾家巨頭。去年有項新型調制解調技術研發,就因為只有高通能供核心部件,硬生生停滯了兩個月。
![]()
日本走了條差異化路線,不跟中美拼專利數量,專攻太赫茲、大規模MIMO這些高精尖領域。橫須賀研發中心的太赫茲設備完成2000小時連續測試,280GHz頻段下傳輸速率穩定突破100Gbps,每秒能傳完5部高清電影。
可技術深度夠了,市場卻成了短板。NTT去年啟動的試驗網只覆蓋東京、大阪,用戶測試樣本不到5萬,很難支撐技術大規模迭代。
美日聯盟更像面“紙城墻”,美國想拿“共享太赫茲核心算法”換專利交叉授權,實則想用日本硬件補自己的短板。日本也不糊涂,表面配合,核心技術該藏還是藏著,誰都不想當對方的墊腳石。
![]()
中國的系統性優勢正在形成
中國的6G布局,和美日的單點突破完全不同,走的是全鏈條推進的路子。從基礎研究到場景應用,從專利布局到標準制定,每個環節都扣得很緊。
2025年春天,深圳6G試驗網完成鏈路驗證。福田、南山核心區布了200個試點基站,通感一體化信號實現無縫覆蓋。無人機飛到1200米高度,還能保持1.2Gbps速率,同時精準定位地面車輛。這正是華為1.3萬件6G專利里的核心能力。
![]()
運營商的協同發力更顯功力,中國移動牽頭的“6G技術試驗聯盟”,拉來了126家企業和高校,去年研發投入超200億元,單在智能超表面、空天地一體化兩個方向就拿了4600件專利。這種合力在國際上已經見效,去年國際電信聯盟會議上,中國提出的“通感一體網絡架構”提案,以72%贊成票入選候選技術方案。
技術突破還在不斷冒頭,2025年8月,中國團隊搞出的超寬帶光電融合系統,實現0.5GHz至115GHz全頻段覆蓋,頻譜利用率是傳統方案的4倍,單基站能連10萬臺設備。
![]()
這可不是實驗室里的擺設,南京低空物流場景已經在用了,無人機載著藥品從江寧區飛到紫金山科技城,13分鐘跑了7.4公里,全程靠6G網絡控制。云南怒江的試驗更驚艷,實現了6G無蜂窩技術的低空應用,無人機能穩穩飛到40公里外。
中國電信還補上了通信盲區的短板,他們的“天地一體化傳輸優化”專利,把地面和衛星網絡連了起來。按照規劃,2035年前要發射2.6萬顆近地衛星,到時候6G就能真正實現全球無死角覆蓋。
![]()
專利領先不等于最終勝利
中國的6G專利優勢實打實,但冷靜看,這場競爭才剛拉開序幕。專利只是上半場,下半場比的是標準和生態。
技術轉化是第一道難關,實驗室里的成果要變成普通人用得起的產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6G基站密度可能要到“每層樓一個”,單個節點建設維護費超百萬元。這筆錢誰來出?怎么收回成本?商業模式還沒理清楚。不過也有好消息,鄔賀銓院士提到,6G可能采用分布式基站,單位比特能耗會比5G更低,長期來看成本能降下來。
![]()
標準制定的博弈更激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已經在放風,說全球標準有碎片化風險。各個區域聯盟各搞一套,統一標準難度不小。中國在國際電信聯盟的話語權雖然漲了,但要把技術優勢變成規則制定權,還得靠持續的國際溝通。聞庫就提醒過,標準制定得考慮產業鏈各方需求,不能閉門造車。
產業生態是最關鍵的坎,美國5G基礎設施不行,但芯片、操作系統這些底層技術還有優勢。高通在Red Cap技術上的專利占全球27.6%,運營商招標沒這些專利連門都進不去。中國要主導6G,不能只盯著通信技術,射頻芯片、核心算法這些環節都得補上來。現在氮化鎵、碳化硅等新材料研發正在加速,算是踩對了節奏。
![]()
專家預測,6G要到2030年才具備商用能力。麥肯錫報告說,2035年前6G能為全球經濟增7.5萬億美元。這個蛋糕誰能分得多,現在還不好說。
中國有48%的核心專利,有全球最大的5G網絡打底,還有產學研協同的效率,這些都是底氣。但國際競爭變數太多,技術路線、商業模式、地緣政治,任何一點都可能改寫格局。
6G這場仗,中國開了個好頭,但要笑到最后,還得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專利領先只是起點,真正的勝利,要等技術落地、標準統一、生態成型的那一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