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晚間,《聽,誰在唱歌》節目在東方衛視播出第11期。在這一期當中,歌手們來到廣東惠州,奔山赴海,感受山海之間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疍家漁民的海船之上,于適等人即興吟詠的詩歌,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采訪內容當中,于適更是講述了自己在孤島之上的生死瞬間。這些內容,無不證明著,于適為什么可以成為一位優秀的演員。
![]()
《聽,誰在唱歌》這檔節目,主打的便是歌曲的即興創作。在即興創作這件事情上,當然是仁者見仁的。不僅僅是歌曲如此,古體詩亦然。大家知道的典故當中,苦吟詩人比如孟郊、賈島、姚合等等,在詩歌創作上,都是字斟句酌的,很多時候,為了一個字,都可以反復推敲很多時日。而張嘴便是盛唐的李白,則是反之的。王勃的《滕王閣序》,據說也是即興創作,奔騰而出。
關于創作的即興與否,這件事情本身沒有高低。但是,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那便是創作者的激情狀態問題。在文學藝術的創作當中,再理性的內容,也有感性部分的加持。歌曲創作,影視角色創作等等,都是理性為底色前提之下的感情加持,是一個理性與感性的雙重升華狀態。所以,作為演員而言,有感情激情的一面,則是感知角色的最便捷方式之一。
![]()
比如說,《聽,誰在唱歌》第11期的節目當中,青年演員于適和歌手們一起在疍家漁船之上,感受海風的時候,便激情奔涌,張口便吟誦起北島的詩歌來。這其實就是演員有藝術創作激情的表現。而這種激情,又是以巨大的知識儲備為前提條件的。作為演員與歌手,于適知道而且可以演唱很多歌曲,那是不足為奇的,但是,他可以把現代詩人的詩歌信手拈來,這則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情緒到這里了,需要一首詩歌的吟詠來抒發情感,這便是演員噴薄的藝術感性。而信手拈來的,便是一首經典的現代詩,則是典型的理性知識儲備。當感性和理性在一位青年演員身上實現統一的時候,那等待這位演員的,一定是他可以塑造更多的成功的、優秀的影視劇角色了。
![]()
值得注意的是,海浪之上,于適又和朋友們分享了自己的一次孤島冒險之旅,這次旅程,讓這位青年演員見證了自己的生死時刻。于適講,有一次他和朋友出海,海浪很高,直接掀翻了小船,船槳都已經吹走了,他們果斷跳船,向不遠處的海島游去。礁石之上,大海正在漲潮,夜幕降臨,救援遙遙無期。最終,海浪撲到礁石上,他們只能靠蹦跳來維持每一次的海浪侵襲,腳底板已經血跡斑斑。
于適在節目當中分享稱,經歷了這次生死之后,他不僅知道了回到正常世界的好,而且感受了真正的生死力量。這次經歷,當然是驚心動魄的,不建議青年朋友們嘗試的。但是,這種人生生死的經歷,會增加一位演員的閱歷感,尤其是當他在塑造生死之間的影視角色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感受帶入其中。這樣塑造出來的角色,更加鮮活立體。
![]()
我們總是說,很多中年和老年演員,為什么在塑造影視角色的時候,更為鮮活呢?最為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這些演員們因為歲月積淀,有了更濃郁的生活閱歷,這些閱歷,是直接促成角色表演的。同樣的道理,感受到了生死的于適,也獲得了這種閱歷加持,所以,我認為他以后的角色塑造當中,會出現更多成功的作品。
《聽,誰在唱歌》連續播出了11期內容,即將在第12期和觀眾們說再見。這是讓觀眾們戀戀不舍的節目。在這檔節目當中,觀眾們不僅看到了祖國壯麗山河的美景,而且聽到了各種優美動聽的歌曲,同時,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觀眾們感知到了那些旺盛而噴薄的生命力,感性的狂野,理性的規范,詩歌與生死的轉換等等。換言之,觀眾們看到了生命本身的樣子。
![]()
于適等人的《聽,誰在唱歌》顯然是一檔寶藏綜藝,節目和歌手之間,形成了優秀的互相印證。在這些優秀當中,自然而言帶出的那些零食、羽絨服、礦泉水、音頻APP等等,都成為了觀眾們的記憶點。這節目,便是生命奔涌的樣子。(文/馬慶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