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之前,全球央行的貨幣政策似乎遵循著一套“標準操作手冊”,其核心邏輯建立在經濟周期的“非對稱性”之上。
![]()
經濟上行階段通常平緩而漫長,可持續五至十年,在此期間,企業盈利穩步提升,就業逐步改善,通脹也只是溫和上升。
這種穩定基礎使央行能夠從容實施“緩慢加息”,以每次25個基點的漸進節奏為經濟適度降溫,有效避免“硬著陸”風險。
“硬著陸”風險
2004年至2006年的美聯儲就是典型范例,兩年間連續十七次議息會議,每次都僅加息25個基點,利率從1%平穩升至5.25%,整個過程如履平地,市場與企業均有充足時間適應。
而當經濟進入下行通道,企業倒閉與失業激增等風險集中爆發時,央行則會立即切換至“快速降息”模式。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聯儲在數月內即將利率從5.25%大幅下調至0-0.25%區間,以巨量流動性阻斷恐慌蔓延。
![]()
這種“慢加息、快降息”的模式,是數十年來全球央行奉行的圭臬,其底層邏輯均旨在呵護經濟生態,縮短危機帶來的陣痛期。
然而,這套沿用多年的“操作手冊”似乎正在失效,美聯儲近兩年啟動的加息進程,展現出“猛如虎”的態勢。
2022年先試探性加息25個基點,隨后連續加息50個基點,更史無前例地連續四次加息75個基點,如此陡峭的加息軌跡,與2004年的“勻速爬升”形成鮮明對比。
![]()
更令人困惑的是降息階段的姍姍來遲,當市場普遍預期降息時,進程卻遠比預期緩慢,即便通脹已從9.1%的高位回落至3%左右,美聯儲仍遲遲不肯出手。
2020年大放水如何重塑政策框架
要理解美聯儲當前的政策困境,我們必須回溯到2020年那個關鍵轉折點。
新冠疫情突襲,全球經濟按下“暫停鍵”,美國市場陷入空前恐慌,美股十日內四次熔斷,原油期貨價格甚至跌至負值,系統性風險一觸即發。
為穩定局勢,美聯儲推出了史無前例的“無限量化寬松”,這場“貨幣實驗”的力度遠超2008年金融危機應對,不僅緊急降息150個基點至0-0.25%的零下限,更宣布購債規模不設上限。
從國債、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到企業債乃至垃圾債,美聯儲全面承接,時任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表態直白而強硬,要多少給多少,我們全力支持。
![]()
但本次放水與2008年存在本質區別,2008年的量化寬松主要向銀行體系注入基礎貨幣,但由于銀行惜貸情緒濃厚,大部分資金滯留金融體系,未能有效流入實體經濟。
2020年則實現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史詩級協同,美聯儲當年購買了52%的新增國債。
這些資金通過《CARES法案》等財政計劃,繞過傳統銀行渠道,直接以現金補貼、擴大失業救濟、企業援助貸款等形式注入家庭和企業賬戶,形成了真正的“直升機撒錢”模式。
此舉推動美國M2增速一度飆升至24.9%,遠超名義GDP增速,也徹底改變了本輪經濟復蘇的形態,不再是金融體系先回暖再傳導至實體,而是實體部門直接獲得大量資金,為后續通脹埋下伏筆。
![]()
這場實驗的長尾效應至今仍在影響政策走向,當前美國CPI雖從高位回落,但2025年8月同比仍達2.9%,高于2%的政策目標,核心服務通脹因居民超額儲蓄支撐持續保持高位。
同時,2020年大放水推高企業債務率至GDP的103%,高利率環境下企業面臨債務展期壓力,而降息又可能重新激活通脹,這種“控通脹”與“保增長”的兩難,正是2020年大放水重塑的政策約束。
激進加息與緩慢降息的全球影響
在2020年之前的傳統周期中,美聯儲的加息更似“溫和剎車”。
如2004至2006年,耗時整整兩年連續十七次議息會議,每次僅加息25個基點,使利率從1%穩步攀升至5.25%,既為經濟適度降溫,又不擾亂市場節奏。
但本輪為遏制四十年高位的通脹,美聯儲選擇了“激進加息”,2022年先試探性加息25個基點,隨后連續加息50個基點,更史無前例地連續四次加息75個基點。
如此陡峭的利率曲線,已超越“溫和調控”范疇,更像是一場“緊急滅火”,然而“猛藥”雖能快速控制通脹,卻也帶來深遠隱性代價。
對美國聯邦政府而言,2023年利息支出突破6000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超40%,高利率令本已龐大的債務壓力雪上加霜,債務可持續性成為美國財政的致命弱點。
![]()
對中小企業來說,融資成本飆升至2008年以來新高,2024年破產數量同比增長28%,遠高于大型企業破產增速,它們成為加息最直接的“承壓者”,在信貸緊縮環境中艱難求生。
美聯儲政策還引發全球連鎖反應,新興市場遭遇1200億美元資本外流,斯里蘭卡、贊比亞等依賴美元融資的國家直接陷入債務違約危機,美元的霸權地位再次成為全球經濟風險傳導渠道。
而后續的“緩慢降息”同樣未能緩解局面,2024至2025年,美聯儲累計降息僅100個基點,直至2025年9月才迎來年內首次降息,將利率調整至4.00%-4.25%。
![]()
這一速度遠慢于2008年危機后的“一步到位”,令市場大失所望。
更棘手的是決策兩難,2025年8月美國非農就業僅增2.2萬人,遠低于市場預期,顯示經濟疲軟,而CPI同比仍達2.9%,高于2%目標,通脹風險未消,鮑威爾坦言“當前已無無風險的政策路徑”。
加之政治壓力介入,特朗普政府要求降息300個基點,美聯儲內部出現分歧,理事米蘭甚至反對主張單次降息50個基點,政策獨立性面臨挑戰。
普通投資者如何解讀政策信號
傳統認知中,“賺錢”往往依賴眼光或運氣,但洞悉美聯儲的操作邏輯后,你會發現其資產負債表才是真正的“財富密碼”。
回顧歷史,2008年之前,該報表長期穩定在8000億美元,2008年金融危機后擴張至4萬億美元,直接催生十年美股牛市,2020年又飆升至9萬億美元,再次推動美股、房地產乃至加密貨幣市場繁榮。
普通人所謂的“盈利”,本質多是賺取央行“放水”帶來的收益,貨幣超發推高資產價格,持有相關資產者自然獲益。
![]()
至2025年,資產市場與政策的聯動更為直接,9月降息后,美股不再“普漲”,而是呈現顯著分化,科技股憑借盈利韌性維持震蕩,未受明顯沖擊,周期股卻因經濟放緩預期直接下行。
黃金則在“通脹壓力”與“美元反彈”的博弈中陷入震蕩走低格局,此時美聯儲的“點陣圖”成為市場“風向標”,官員預測2025年剩余兩次會議可能累計降息50個基點,2026年僅降息一次。
這一預期直接推動美債收益率曲線陡峭化,影響各類資產走勢,對普通投資者而言,無需糾結復雜經濟數據,關注兩個關鍵指標足矣。
一是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縮表節奏,2025年已降至每月500億美元,縮表放緩意味流動性壓力減輕。
二是M2增速變化,直接反映市場資金充裕程度,這兩個指標共同決定“流動性寬松窗口”的開啟時機。
當縮表放緩、M2增速回升時,或是關注資產機遇的時點,當縮表加速、M2下降時,則需警惕風險,在現代信用貨幣體系下,央行的“錢袋子”才是財富流向的核心指揮棒。
結語
美聯儲的每一步決策,都如在繃緊的繩索上保持平衡,一側是尚未馴服的通脹,另一側是已顯疲態的經濟。
![]()
從“激進加息”到“緩慢降息”,表面反常的操作背后,是美聯儲在特殊環境下的理性抉擇,在現代金融體系中,理解央行政策邏輯已不再是投資者的選修課,而是財富管理的必修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