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老王和老伴拿出畢生積蓄,又背了三十年貸款,才買下一套房子。
那時銷售中心人山人海,搶房像搶白菜,誰能想到,如今同一小區的掛牌價已跌去近三成,還是無人問津。
房價下跌,遠不只是數字的變化,它像一塊巨石,投入許多人生活的平靜湖面,激起層層痛苦的漣漪。
我們家樓上那戶,去年買的婚房,小兩口才結婚兩年,男的叫小李,在科技園上班,女的叫小楊,是名幼兒園老師,多么登對的一對,出入總是手牽手。
今年初,小李公司裁員,他就在名單里,找了三個月工作,最后勉強找到一份薪水只有原來七成的工作,每個月的房貸,頓時變得無比沉重。
![]()
我至今記得,在電梯里遇見小楊,她眼睛紅腫,強撐著對我笑了笑,后來才從物業那里聽說,他們已經決定賣房了。
“止損”,這是小李用的詞。
但房價跌了這么多,即使賣掉,還要補銀行十多萬差價,小楊搬回了娘家,小李在單位附近租了個單間,據說兩人為此吵了無數次,婚期也無限期推遲了。
“房子都沒了,還結什么婚。”
你說這事有意思吧,房價漲的時候,大家都盼著跌,真開始跌了,才發現原來自己根本不是什么剛需。
以前買房的人,腦子里算的是一年能漲多少,現在考慮買房的人,算的是一年會跌多少。
這種心態一旦蔓延,市場就進入了死循環,越跌越沒人買,越沒人買越得跌。
有個中介跟我說,他現在最怕帶客戶看房,因為每個客戶開口第一句都是,這小區最近又降了多少?
![]()
財富效應開始反噬
以前覺得反正有房子兜底,出去消費也不心疼,現在看著房貸余額,連打車都要猶豫,房價跌,不光是個人資產縮水,連帶著大家的消費和信用也出問題了。
銀行也變謹慎了,以前房貸審批挺快的,現在不僅查得嚴,利率優惠也少了,連消費貸的額度都降了。
房地產這條鏈上的行業,更是被拖累得不行,首當其沖的就是裝修和建材行業,我認識個做裝修的老板,前幾年旺季的時候手里十幾個單子,現在三個月才接了兩個二手房翻新的小活,以前帶的四個徒弟全轉行了,有的去送外賣,有的去開網約車。
他說建材市場更慘,以前熟悉的十家店倒了六家,剩下的都在清庫存,有個賣瓷磚的老板,壓了幾十萬的貨,現在按進價三折甩賣,就為了給工人發工資。
除了這些,家具、家電行業也不好過,商場里的家電專柜,以前周末人擠人,現在導購比顧客還多,有的品牌直接搞 “買房送家電” 的活動,其實就是變相降價。
就連房產中介都在縮減規模,我家附近的中介門店,去年還有三家,現在就剩一家,里面也就兩個店員守著,說成交少,開著店都賠錢。
![]()
還有個容易被忽略的點,就是對就業的影響,房地產本身能帶動不少崗位,現在行業冷了,相關的崗位自然就少了。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青年人失業率一直在18%左右的高位,好多高學歷的人找不到穩定工作,只能去做網約車、外賣這種靈活就業,收入不穩定,還房貸自然就吃力,這又繞回了斷供的問題,形成了惡性循環。
說真的,這些后遺癥比房價下跌本身更讓人頭疼,它不是一下子爆發出來的,而是慢慢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從房子的價值到手里的錢,從工作機會到消費信心,一環扣一環。
之前總覺得房價跌了對沒買房的人是好事,但現在看,整個市場都是連在一起的,沒有誰能完全置身事外。
現在大家最關心的是這些后遺癥什么時候能緩解,可能得等市場慢慢穩定下來,房地產回歸居住屬性,而不是投資品。
也得靠政策慢慢引導,比如幫房企化解債務,給剛需購房者一些支持,還有就是穩就業,讓大家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但這肯定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得有個過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