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礦前快餐的老板夫婦。紀錄片截圖
![]()
仍奮斗在灶臺前的賈姨。紀錄片截圖
![]()
年過七旬的柴師傅。紀錄片截圖
![]()
陳英杰導演。侯欣穎攝
在狹窄悠長的小巷深處,一家懸掛著不太起眼招牌的小店,泛著歲月痕跡的墻壁上還粘貼著陳年的海報,被油煙熏得“包漿”的灶臺上,烹制的食物正冒出騰騰熱氣……在你的身邊,是否也會有這樣一家老餐館?當它出現在鏡頭中時,會向你講述一段怎樣的故事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藏在日前熱播的美食紀錄片《老館正浪》里。那些藏于阡陌街巷的隱秘之處、未被網紅浪潮席卷的市井味道與人間故事,都隨著導演陳英杰標志性的嗓音響起,在光影的記錄中被娓娓道來。
“這些飯館,不是所謂的老字號、金字招牌,更不是什么米其林,就是你我身邊的,屬于‘無名之輩’的老館子。它們在漫長時光中,與食客街坊衍生出了什么故事,又沉淀出了什么特質,這是我們好奇的故事。”就在新作熱播之時,《老館正浪》總導演陳英杰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獨家專訪,回憶起了從“串”到“館”的創作歷程。
從“燒烤”到無名小店
講述餐飲人堅守手藝的故事
七年前的夏日,導演陳英杰帶著《人生一串》橫空出世,聚焦“燒烤江湖”的人生百態,也讓“烤串”成為美食紀錄片中獨樹一幟的存在。如今,再次回歸美食主題,陳英杰及其團隊卻未記錄燒烤攤上的市井煙火,而是將鏡頭對準了全國各地近30家持續經營數十年的老飯館,講述普通的餐飲人如何在歲月中堅守手藝、維系情感的故事。
“老館很少搬家,只在時光中行走,封存了很多往事,像一壇陳年老酒。歲月悠悠,老館試遍了百味千香……”如今,紀錄片《老館正浪》中,當導演陳英杰如同水印般的標志性嗓音再度響起時,觀眾眼前仍是熱氣騰騰的美食、忙碌不停的廚師和吃得不亦樂乎的食客。只是這一次,沒有了燒烤架上被烤得滋滋冒油的烤串,也沒有露天廣場上圍桌而坐的客人,而是那些藏于街頭巷尾、不是熟客都難以發現的小飯店。
“其實,《人生一串3》播出之后,我們也可以繼續拍燒烤。只是老圍著這一題材打轉,團隊的熱情有點不足了,對于美食的理解也沒有變深。”說起拍攝《老館正浪》的機遇,陳英杰的記憶回到了兩年多前,他偶然聽團隊的一位資深導演說起了家鄉的小餐館,其十幾年如一日的存在,凝結成了這位導演對于故鄉記憶的一部分。
老館子如“時光駐留點”
保留了一方水土的根和靈魂
如今,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連鎖餐飲崛起,人們對于預制菜、快餐菜的爭論此起彼伏。但在尋常巷陌中,仍然存在著依賴個體手藝與長期積累口碑的老店,它們或許沒有金字招牌,也未曾登上某點評網的熱門榜單,更沒有網紅趨之若鶩,卻承載著一方水土的記憶溫度與鄰里街坊的情感聯結。而《老館正浪》想要記錄和講述的故事,正是這些漫長歲月里的市井煙火、柴米油鹽的平凡人生。
“這些老館子,就像是城市里的‘時光駐留點’。”陳英杰說,它們的存在不只是用味道,更是用一種多年形成的氛圍,為食客提供一處可以喘息、松弛、找回自我的空間。“它們有點像活著的博物館一樣,保留了這方水土的根和靈魂。”
所以,在《老館正浪》定格的鏡頭中,有江西南昌本地經營了10余年“二樓燒菜館”的小店,這家在網絡中都搜不到的飯店,藏身于居民樓里,既是燒菜館也是棋牌室;有遼寧撫順的礦前快餐,這家專門給工友們驅散寒冷的暖心小店,哪怕沒有華麗的菜肴,店中亮起的燈也為辛勤勞動的礦工營造出得以松弛的“結界”;還有位于天津的玉泉飯莊,大廚柴師傅是一位年逾七十的老人,人生閱歷豐富,歲數大了但做飯的精細程度有增無減……陳英杰和團隊前后花了兩年時間,走進全國近30家老館子,見證了灶臺前后的動人瞬間。
同時,雖是老館,但它們也正“浪”,沒有一成不變,仍在創新中不斷調整口味,日復一日用時間打磨、用心沉淀味道,孕育出獨特的味覺密碼,讓停留在此處的食客念念不忘。“在大家的印象里,老館子就是陳舊的、不變的。但我想說的是,當這些小店的廚師掂起炒勺,心懷憧憬地想開好這個店起,他們就用一以貫之的能量和熱情,更拼命、更努力地把菜做好,把館子經營好。”陳英杰說。
藏在生活褶皺處
閃爍著平凡人物的光輝
在步履匆匆的都市生活中,那些承載著歷史與記憶的老館子里,又生活著怎樣的人呢?在《老館正浪》所呈現的故事里,有熱情可愛的東北大姨,哪怕已近古稀之年,仍忙碌在灶臺菜板間,用微微彎曲的身軀揮動鍋鏟;還有做得一手地道上海菜的大廚兼老板葉崗,做飯之余還愛國畫、養貓、養魚、養鳥;以及礦前快餐的老葛,看似木訥嚴肅的中年男人,面對顧客卻是一口一個“寶貝”……鏡頭中,老餐館的“百態人生”鮮活又真實,散發著蓬勃的生命力。
其實,回望陳英杰及其團隊近幾年推出的作品,總是鐘情于市井生活中的煙火人情味、平凡小人物所閃爍的光輝。正因如此,陳英杰及團隊創作的作品,總帶著鮮明的創作標簽,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市井煙火”美學風格。采訪中,提到此處,陳英杰坦言以前未曾注意這一點,只是拍下自己所感興趣的人物,但創作至今,他也體悟出其團隊所創作的作品,是帶著某種價值觀和傾向性。“這種風格,我稱之為‘貼地飛行’。”
“藏在生活褶皺處,平凡人物的故事,總是最能打動我。”陳英杰談到,當把眼光投射到生活中的小人物時,才發現他們的面貌是更為豐富的、更富有人情味,卻又捉摸不透。這些在普通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平凡人,陳英杰與團隊總能抓住他們身上最耀眼的人性閃光點,展現出他們在市井生活中打拼得來的人生智慧。
譬如,陳英杰說起在“二樓燒菜館”中那位看似名不見經傳的主廚,其不僅考取了特二級廚師證書,還曾遠赴科威特擔任廚師,又在北京一家酒店擔任過廚師長。“但如今,他在這家餐館每天為到這里打麻將的人燒菜,這一點就特別有意思。”
縱看《老館正浪》中登場的人物,似乎每一個都不是世俗意義上能呼風喚雨的“大人物”,但他們身上流淌著觸動人心的生命力——知足常樂,卻不甘平庸;歷經滄桑,仍保有熱情。他們的故事,也正能詮釋片名中的那一個“浪”字。
“我們希望觀眾看完這部片子后,能夠攫取到某種能量、某種生活態度,對自己的生活燃起激情,或者感到心安。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老館子,不妨去感受一下,看別人的一生都是怎么過來的。”采訪的最后,陳英杰這樣說。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