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工智能時代呼嘯而來,教師會被替代嗎?未來的教師,該如何從“教的專家”變為“學的專家”?日前,在由明遠未來教育研究院與豐臺教育發展理事會等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宛平教育論壇上,一場跨越代際與國界的深度對話,為這些問題提供了深邃而溫暖的答案。
在論壇沙龍環節,96歲的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與74歲的東京大學教授、日本教育學會前會長佐藤學先生再次相聚。在江蘇省教科院研究員、84歲的成尚榮先生主持下,三位教育大家圍繞“洞見未來教師”這一主題,展開了一場關于教育本質、教師使命與未來圖景的深刻探討。
對談嘉賓
顧明遠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
佐藤學東京大學教授、日本教育學會前會長
主持人
成尚榮江蘇省教科院研究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
本報記者 黃浩綜合整理
專家觀點
既然人工智能幫助教師備課、查資料等,教師就能夠有更多時間來與學生交流,把更多的愛撒在學生身上,用更多時間跟學生交流溝通。
佐藤學先生講到未來,他有點悲觀。我覺得我們還是要采取樂觀主義的態度。人類總要戰勝各種不利的環境,向“善”的方向發展。
——顧明遠
教師需要自由,當然這里所謂的自由度,不光是外界提供給教師的自由,更重要的是老師從心靈深處解放自己。
中國教師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教師。
——佐藤學
中國教師已經站起來了。我們處在一個新時代,新時代教師應該是專家型的教師,中國的教師正在邁開大步,走向美好的未來。
人工智能可以充當學生的“第三教師”。
——成尚榮
教師新形象:從“教學型”到“專家型”
成尚榮:顧先生、佐藤先生好,我非常高興能向你們兩位請教。顧先生和佐藤先生有過多次對話,我記得在其中一次對話當中,你們提出“教師是學習專家”,那一話題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引領著教師的發展。請問兩位大家:如今兩位再次提出“教師專家”和“教師的專家形象”,這兩者之間肯定有聯系,當然也有差異,為什么要提出“教師的專家形象”這個命題?它究竟意味著什么?
顧明遠:今天非常高興,又一次和佐藤學先生見面。我們認識了很多年,我跟佐藤學先生第一次對話的題目,就是從“教”轉變到“學”。佐藤學先生對中國的教育非常關心、非常熱愛,而且走訪了中國幾百所學校。他感覺到,我們的教學確實需要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從“教”轉變到“學”。過去我們的教學都是教師按照課標、按照課本滔滔不絕地講,學生靜靜地聽,是吧?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創造意識、創造性的培養是顯然不夠的。要把“教”轉變為“學”,讓學生自己學習、積極去探討,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時談的問題。
今天呢,剛才成尚榮先生也談到,我們要引導教師從“教學型”轉變為“專家型”,讓他們成為教育專家。我自己的理解是,所謂專家型的教師就是研究型的教師,他們要對教學工作不斷研究,不僅要研究教材、研究課程,更要研究學生。因為每一個學生的天賦都是有差異的,他的性格、特長都是不一樣的,只有研究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成尚榮:顧先生對這個問題的解釋非常準確。他表示,我們的教學改革正在發生重大的轉型,從“教”轉向“學”,由此帶來了新的變化,那就是教師需要被重新定義。“教師專家形象”是佐藤學先生提出來的,顧先生認為他提得好,研究型教師是“教師專家”很重要的形象。佐藤學先生,你有什么補充嗎?
佐藤學:就教師專家形象來講,顧老師曾經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理念,那就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強調作為教師一定要有仁愛之心。我和顧老先生的交往已經有20余年了。我一直以來覺得特別光榮的是,每次看到顧老先生提出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們對教育的主張、對教育哲學最本質的認識是非常相近的。教師的工作如果不能獲得家長和兒童的尊重與信任是無法開展的——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教師首先要學會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只有真正能夠真心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的教師,才能從學生身上獲得相應的尊重和信賴。
教師工作的另一個非常核心的環節,就是他們要承擔這一工作的“公共使命”,具有高尚的理想。在我看來,這一使命就是“實現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權利”。學生的學習不僅是學生權利的核心,也是點亮學生未來希望的源泉。同時,結合剛才成尚榮先生的提問,我們可以回溯,19世紀、20世紀的教師和當今時代的教師區別在哪里?與其說教師是“教學的專家”,不如說他們是“學習的教師”,是“學習的專家”。教師的主要工作,首先是學習的設計,其次是對學習內容與過程的調整和統籌,最后是作為學習的反思者,在反思中提升自我,我認為這是教師的三項主要工作。
成尚榮:佐藤學先生非常謙遜,他和顧先生相差20多歲,但他們有20多年的交往。關于教師的專家形象,他講了幾個關鍵詞:第一,對學生的尊重和信賴;第二,承擔起教師的公共使命;第三,成為學習的專家。所以他認為教師作為專家形象,是一個終身學習的形象,是“兒童研究者”的專家形象。這是佐藤學先生的主要觀點。顧先生,你有補充嗎?
顧明遠:沒錯,我非常同意佐藤學先生的意見。專家型的教師要研究學生,特別是要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所以教師最主要的特質,就像佐藤學先生提到的,教師要學會設計學習,同時也要自我反思。我很同意這個觀點。
人工智能幫助教師“騰出時間”去育人
成尚榮:顧明遠先生剛才強調一點,教師專家形象是一個設計的專家,他要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學生的未來發展。我的體會是,這個命題是在重新定義教師,在新時代所有教師都應該成為專家。兩位先生,我讀過你們的書,比如顧先生最近出版的《教師的五項修煉》,佐藤學先生的《課程與教師》,你們對教師專家形象都有描繪。那么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教師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去迎接未來?
佐藤學:教師要學會面向未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我個人認為,現在對于教育未來的理解,其實有兩種不同的模樣。未來不一定是光明的,有些老師可能認為未來是灰暗的、讓大家絕望的;有些老師則抱有非常大的希望,甚至認為未來就像烏托邦一樣美好。
當今時代,資本和技術不斷狂奔,出現逐漸失控的狀態。社會也孕育著許多危機,比如社會上的貧富差距比以前更加顯著。在未來的教育圖景中,我們可能會讓學生變得更幸福,也可能給他們帶來新的危機。同時,教師專業發展也許也會呈現“危機”與“希望”的兩面性,我們需要慎重地去對待。在面對危機和機遇的時候,我們當然希望看到光明的未來。我希望老師們能夠抓住走向光明未來的可能性,也正因此,我相信老師更需要深入地思考,面向未來我們需要做什么,我們該如何發揮我們的專業性,去更加促進學生的幸福和學生的學習,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成尚榮:顧先生,佐藤學先生說未來危機與希望同時存在,但是他相信教育的烏托邦。您怎么看?
顧明遠:剛才佐藤學先生講到未來,他有點悲觀。我覺得我們還是要采取樂觀主義的態度。人類總要戰勝各種不利的環境,向“善”的方向發展。現在大家對未來的理解,多從技術的觀點來談。我認為,我們要從整個人類的發展、人類的追求來理解我們的未來,也由此來理解未來的教育。現在人工智能滲透到教育領域里面,正在改變教育的生態、教育的環境。但是我覺得,它也僅僅是從技術上解決教師的一些困難,幫助教師提高教育質量。比如說它可以收集一些資源、模擬一些場景,使學生在理解問題時更具直觀性,是吧?它也可以幫助老師備課,依托大數據進行智能備課、設計課程,甚至可以幫助老師設計作業、批改作業,甚至將來可能代替老師上課。
成尚榮:是的,人工智能可以充當學生的“第三教師”。
顧明遠:教師在這樣一個時代做什么呢?我覺得教師應該把人工智能當作輔助性工具,幫助你解決一些技術性工作。人身處兩種世界之中,一種是行為世界,一種是精神世界。行為世界里,人工智能新技術可以代替教師,做一些機械性的活動;但是精神世界呢?我們要培養人的思想,培養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恐怕機器是不能代替的。那么教師的作用在哪里?教師更需要的是騰出時間來——既然人工智能幫助你備課、查資料等,教師就能夠有更多時間來與學生交流,把更多的愛撒在學生身上,用更多時間跟學生交流溝通。過去面對面的交流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一個班40個學生,你要跟他一個個面對面交流恐怕很費時間,現在通過互聯網可以隨時聯系、溝通。所以用技術手段騰出時間,讓教師把更多的愛撒給學生,跟學生更多地溝通。機器不是代替教師,而是幫助教師更好地跟學生進行更親近的人際交流。
成尚榮:顧先生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是積極的、樂觀的態度,他對未來充滿希望。教育家應該是哲學家,顧先生說了,每個人都有兩個世界,一個是行為世界,一個是精神世界。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在行為世界里改變,但它不能改變我們的精神世界。我很贊同顧先生的觀點,讓我們騰出手來,把更多的愛撒給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更充分、更美好的滋養。佐藤學先生,請你再談談。
佐藤學:正像顧老師所指出的一樣,人工智能如果能借助技術減輕教師現有重復性工作的負擔,將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去鉆研學生,將更多的愛給予學生,我們當然應該擁抱技術。但是我們潛意識里認為人工智能一定會促進教師的教學,我理解這種想法的背后,大家會認為教學是一種技術。可是,難道教學活動只是單純的一種技術性工作嗎?我個人認為,教學活動是非常復雜的。教師對于同樣的教學場景,面對不同的學生或不同的時機,他采取的專業判斷以及他當時所做出的教學抉擇都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思考:我們要給學生提供什么樣的學習,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幸福,才能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未來?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他的腦海當中其實是有這樣的價值觀來左右其行為準則的。
所以我個人認為,正像顧老師指出的一樣,人的世界分為行為世界和精神世界。教師作為教師,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雖然有技術介入,我們可以讓老師的教學技術變得越來越成熟,我們會培養出一些專業人士,但老師的教學工作主要是價值判斷,他更需要在價值觀上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這和成尚榮老師提到的一樣,我們的教育學其實是哲學,教育學家本身必須得是哲學家。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要培養出具有深入思考、深度思考的老師,這樣才能培養老師的專業精神,更能適應未來的社會需求。
成尚榮:佐藤學先生提出一個重要命題:人工智能一定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嗎?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他的主要觀點是,在為教師提供技術幫助的時候,我們不要忘記,真正的好教師不僅善用技術,更在于他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能引導學生走向美好的未來。
解放教師的心靈,才會有創造型教師
成尚榮:我們討論教師的專家形象,是為了去探索創造性、多元化的教育。那么在兩位看來,創造、多元的教育是一種什么樣的教育?
顧明遠:這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只有創新才能發展。在這樣的時代,教師的教育教學也需要創新,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所謂創新不是推翻過去,而是要不斷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成尚榮老師熟悉的,江蘇有位叫李吉林的教育家,前兩年去世了。
我記得80年代的時候我與李老師在一起探討,當時她搞情境教育實驗,有些老教師還不大贊成,但我是支持她搞實驗的,我說實驗嘛,可以試試。她就開始研究探索,到華東師范大學拜劉佛年校長為師,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從情境教學發展到情境教育,從語文學科情境教育發展到全科的情境教育,對課程進行了系統性改革,形成了一套情境教育的思想體系。我覺得李老師就是在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思考教育,她是值得我們敬重的。李老師后來生病住院,她要求住一間窗戶對著學校的病房,因為她每天早上起來都要看看學校的孩子。李老師就是這樣一位老師,她把大愛獻給孩子,心里頭總是裝著孩子。這樣的老師,我覺得不管什么時代,尤其在新時代,我們都應該去學習、追隨。
成尚榮:顧先生說,創造教育是和我們這個時代相適應的,當前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創新時代要培養創新精神,但創新精神需要創造教育。從小學教室里走出來的教育家李吉林老師,她是在實驗中不斷成長起來的,她創建了中國特色的情境教育學,構建了中國兒童情境學習的范式,她代表了一個專家型教師的形象。謝謝顧老師對我們一個普通老師這么高的評價。佐藤學先生,你有什么看法?
佐藤學:我個人認為,正像顧老師所提到的一樣,像剛才李老師的案例,雖然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但我們會發現每一個時代的老師都需要這樣具有革新精神、創新精神。同時我也認為,所有的老師一定會在生活、教學中感受到,教學是需要有創造性的,需要有豐富想象力的。如何培養教師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這其中什么最重要?我個人認為,自由的思想、多元的思考最重要。
如果以日本教師為例的話,我覺得非常遺憾的是,日本的教師現在缺乏自由度,老師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比如老師們在自己想去創新教學的時候,他會想:我要是開展這樣的教學,我的同事會怎么評價?我的校長會如何評價?家長是否能接受?我的學生是不是真的能在這種創新實驗當中獲益?除此之外,很有意思的是,老師們往往只會對眼前看到的現象去做應對。但事實上,我們需要打破束縛——教學工作是基于經驗的工作,這些經驗既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閱歷,同時也讓老師形成了思維定勢。他們常常會說:以前我曾經這樣嘗試過,我失敗了,現在做也會失敗。
所以教師需要自由,當然這里所謂的自由度,不光是外界提供給教師的自由,更重要的是老師自己要從內部解放自己——不只是行動上的自由,更是內心的自由。老師一定要深入研究教育學,理解教育的本質,從而使自己的素養得到提升,直到足以支撐自己可以自由地去挑戰高難度任務。所以,想成為創新型教師,想擁有豐富的創造力,老師就要深入地去研究關于教育教學的學問。如果老師不能持續學習、終身學習,那么你將無法為學生提供卓越的教學。
成尚榮:佐藤學先生的觀點是,我們需要創造型的教師,而成為創造型的教師需要自由。但真正自由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心,要解放自己,就要解放自己的心靈,自由在我們的內心追求之中,只有自由的教師才能帶來具有創新性的教學。這個觀點非常鮮明,我非常同意。我最后想請顧先生、佐藤學先生對一線教師說一句寄語,鼓勵他們努力去描繪屬于自己的新時代教師的專家形象。
顧明遠:我想對教師朋友們特別是年輕教師說,我希望他們“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實踐以后再學習,學習以后再實踐,這樣不斷螺旋式上升,使自己的教書育人水平不斷提高。我寫的《教師的五項修煉》,包括意愿、錘煉、學習、創新、收獲,最重要的是中間的“學習”。
成尚榮:我們如何當一名好老師?要持續學習,不斷提高水平。所以顧先生希望老師們“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做一個創造型的教師,做一個專家型的教師。這是我們顧先生對我們的殷殷囑托,我們都記住了。有請佐藤學先生。
佐藤學:雖然成尚榮先生希望我給老師一句話,但我可能稍微說得復雜一點。我想說,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將會得到更多元的專業的支撐和幫助,也能借助技術提高我們的專業性。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認真、慎重地對待一件事情:現在已經有各種各樣的機構和大學做了相關的追蹤研究、實證研究,研究結果發現,每個學生人手一臺電腦或一個智能終端的話,其實在目前的使用方法下,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影響是負面的。但這并不是說技術有問題,或者電腦使用有問題,而是說我們對于技術的使用方法,我個人認為不是很正確。所以對于面向未來的時代,我希望老師們在應用技術的時候一定要非常慎重,一定要去研究如何使用才能有效促進學習。
中國的教師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教師群體。作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教師群體,我和顧老師的觀點一樣,只有教師持續學習、終身學習,才能夠真正感受到教師工作、教師職業的幸福。
成尚榮:佐藤學先生說,中國教師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教師,這是對我們的肯定,也是對我們的期待,這和中國提出的“像教育家那樣做老師”是一致的。非常感謝佐藤學先生,我們不辜負你的希望,中國教師已經站起來了。我們處在一個新時代,新時代教師應該是專家型的教師,中國的教師正在邁開大步,走向美好的未來。我們一定要記住,重塑新時代教師專家形象,直面創造多元的教育,我們將大有作為。謝謝顧先生,謝謝佐藤先生,今天的對話到此結束。
本文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有刪減。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黃浩 綜合整理)
編輯 | 白衣
![]()
(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