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山東泰安一4歲男童因為肚子疼,在一家藥店打了一針。孩子母親稱,沒做皮試,也沒詢問過敏藥物,男童打針后出門就嘔吐得厲害,打針的人稱一會兒就好了。一小時后,孩子在家狀況惡化,當天下午17點40分左右,孩子被宣布死亡,此時距離打針約2小時。
![]()
圖源:孩子媽媽社交賬號
據藥店人員說給孩子打的是“艾莫爾注射液和阿米卡星”,筆者認為藥店人員所說的“艾莫爾注射液”應該是“愛茂爾注射液”。
“溴米那普魯卡因注射液”,商品名"愛茂爾"。這藥是個老藥——說明書上寫著"鎮靜止吐",過去常用來治孕吐、暈車、胃痙攣。
可老藥不代表安全,尤其是給孩子用的時候。不信你看它的成分:溴米那是鎮靜的,普魯卡因是局部麻醉的,倆加起來止吐,但風險也藏在這兒。
普魯卡因這東西是出了名的 “過敏大戶”,過敏可能引發過敏性休克,喉頭水腫、血壓暴跌、呼吸驟停,也就是醫生說的 “過敏性休克”—— 黃金搶救時間就那么幾分鐘,晚一步就是人命。
兒童的肝腎功能沒發育全,對藥物代謝能力只有成人的1/3;體重輕,劑量稍有偏差就可能中毒;更要命的是,他們對過敏反應更敏感——同樣的藥量,大人可能起疹子,孩子直接休克。
所以兒科醫生總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現在很多醫生開藥,都盡量避開愛茂爾,會選那些有明確兒童用藥數據的藥。
涉事藥店所謂的“打針人”身份成謎——是執業醫師?藥師?還是普通店員?按我國《執業醫師法》,未取得醫師資格者不得擅自開展診療。可現實中,不少藥店仍違規進行注射操作,把孩子當“試驗田”。
現在藥店的人被控制了,公安、衛健委也去了現場,調查組還在查,孩子的具體死因還沒定論。但無論結果如何,這場悲劇都在敲警鐘:
對醫療機構來說,"老藥"不是免責牌,皮試、問病史是底線,不是選擇題;
對家長來說,別迷信"就近方便",孩子生病該去醫院去醫院,藥店不是診療場所;
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得記住:醫學容不得經驗主義,安全沒有"差不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