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臨床研究顯示,晚期膽管癌正在迎來全新治療方案,患者治療有效率已提升至75%。
11月2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獲悉,該院王鵬教授團隊當日在《Nature Cancer》(自然-癌癥)在線發表了題為“冷凍消融聯合信迪利單抗和侖伐替尼治療晚期/轉移性肝內膽管癌”的Ⅱ期臨床研究結果。
![]()
2025年11月2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王鵬教授團隊在《Nature Cancer》(自然-癌癥)發布研究成果。本文圖片 中山醫院 圖
這項臨床研究顯示,針對一線治療失敗的晚期肝內膽管癌患者,上述研究中的治療方案將客觀有效率(ORR)從既往約5%顯著提升至75%,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從2-4個月提升到16.8個月,總生存期(OS)達25.4個月,且安全性良好。這一成果是中國肝膽腫瘤領域原創性突破的重要體現,也為全球晚期膽管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膽管癌素有“癌王”之稱,起源于膽管上皮組織,是一種隱匿性強、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其早期癥狀不典型,超半數患者確診時已處于晚期且常伴隨癌細胞轉移。無法手術的晚期患者若一線治療失敗,二線治療選擇極少,且通常療效甚微。目前,晚期膽管癌的五年生存率不足10%,臨床亟需突破性療法打破僵局。
這是一種怎樣的全新治療方案?王鵬表示,研究首次將冷凍消融這一局部治療所誘導的遠端效應,在晚期膽管癌上真正轉化為了顯著的臨床療效。相較于傳統治療方案,基于肝穿刺時空動態多組學研究,該團隊揭示了一種新的“三劍客”協同作戰機制。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王鵬介紹晚期膽管癌治療研究成果。
首先,醫生通過冷凍消融“打頭陣”,利用冷凍技術裂解患者的腫瘤細胞,釋放新抗原,成功激活并啟動患者體內的CD8+T細胞免疫應答。
其次,再通過靶向治療“破壁壘”。通常膽管癌周圍有一圈異常血管,阻止免疫細胞進入其中。利用靶向藥物,可以促進患者腫瘤血管正常化,瓦解腫瘤間質屏障,為T細胞“修路搭橋”,使其能夠深入腫瘤巢穴。
第三,接著通過免疫治療賦能,以PD-1抑制劑貫穿全程,解除免疫抑制,防止T細胞耗竭,協同放大并維持持久免疫殺傷效果。
“我們做了一系列探索,最后發現這三項治療手段缺一不可,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大大提升晚期膽管癌患者治療有效率。”王鵬說。
王鵬透露,目前該團隊牽頭的后續III期臨床研究——“冷熱復合消融聯合替雷利珠單抗和侖伐替尼對比FOLFOX6二線治療晚期肝內膽管癌患者: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已經同期啟動。這項研究是對前期論文研究的進一步拓展與驗證,旨在通過更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有望徹底填補當前膽管癌二線治療的有效方案空白,進而推動臨床實踐指南的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