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關稅從20%降至10%,表明美方在部分貿易議題上愿意讓步,為中美關系釋放緩和信號。只是我們要注意,這是短期示好,結構性問題未必根本解決。
![]()
為何說是示好?華盛頓方面曾多次不負責任地指責中國是芬太尼走私的來源國,因此在中美貿易中把它單獨列為議題,對中國商品征收額外關稅。關稅針對的是貿易,可芬太尼問題主要是犯罪和公共安全問題,兩者本質不完全相關。在談判桌上,芬太尼這類議題更多是特朗普當局虛空造牌的手段,用來給中方增加壓力、制造談判議題數量,而不是真正解決毒品走私。當特朗普把關稅從20%降到10%,實際上是小幅讓步。
中美結構性問題,就是那些涉及經濟核心、技術自主、供應鏈安全、戰略與制度差異的長期矛盾,比如此次談及的AI芯片問題。
特朗普說的放開英偉達芯片管制,表面是美方在示好,在科技出口管控上作出讓步,實質是中方芯片自給進程迅速,讓美方感覺到了危機。
![]()
在特朗普抵達韓國前,英偉達CEO黃仁勛于10月29日先一步抵達韓國會見特朗普,重點談到了對華AI芯片出口。在此之前,黃仁勛多次表示,英偉達先進芯片在華市場份額已經從過去的95%降到了現在的0,黃仁勛認為,美國限制對華高科技出口,對美國自身的傷害值更高。
可以看出,英偉達已經被美國政府的政策逼到墻角。黃仁勛當然清楚政治風向,但他更關心的永遠是市場和利潤。對華市場曾經占英偉達營收的三分之一以上,高端AI芯片在中國的應用場景,如算力中心、自動駕駛、云服務非常廣闊。如今市場份額從 95% 掉到 0,對英偉達來說就是直接“斷血”。
黃仁勛的焦灼,正是中美結構性問題的典型體現,美國想維持技術領先,中國想實現自主突破,雙方都不會退。所以,當特朗普說要“放開芯片管制”,他其實不是出于善意,而是在平衡國內商業利益與地緣政治博弈。直白點說,特朗普的讓步,是企業壓力推出來的,不是戰略層面的真誠轉向。
此次中美會談一些細節很有意思,特朗普先一步抵達談判會場,等待中方到來。外交場合中,尤其是這種元首級閉門會談,誰先到、誰等誰,其實都是信號。這不是單純的“誰先到”,而是話語權、心理戰的微妙交鋒。“后到”并不意味著被動。相反,這是戰略定力,往往體現一種穩重與節奏掌控。
![]()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表示,這場里程碑式的會晤,重塑了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關系。注意,CNN沒有說“修復”或“改善”,而是用了 reset(重置) 這個詞。這意味著:雙方關系不是恢復到過去的狀態,而是進入一種新框架、新平衡。各自都有底線、有競爭,但也有新的合作空間。
至于特朗普宣布“2026年4月訪華”。他提前一年半放出這個消息,塑造“長期接觸中國”的姿態,以此為自己后續政策騰挪空間。從中美角度看,這給中方提供了戰略窗口,中方有充分時間評估美方言行一致性,決定是否推進更高層合作。
總之,特朗普談訪華,是因為他知道主動出擊,才能掩蓋內在焦慮。而真正不變的,是中方牢牢掌握的關系節奏與深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