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司馬遷,才是經濟學第一人。教授林曾在文章里提到,《貨殖列傳》是司馬遷關于財富的宣言書,大家都應該去讀一讀。可這是2000多年前的經濟思想,放在現在還有意義嗎?還有讀的必要嗎?
我之所以讓大家去讀《貨殖列傳》,是因為司馬遷的思想跟我們講的傳統思想是完全不一樣的。司馬遷的思想是非主流,跟我們古代幾千年的主流價值觀完全不同,而且跟我們今天要倡導的市場經營價值觀非常相似。因為司馬遷的《貨殖列傳》,講究的是財富是怎么創造出來的。
過去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鄙視財富,非常鄙視創造財富這個事情的,對不對?我們常說“視金錢如糞土”“朋友值千金”,是這樣看待這個事情的。但是司馬遷不是這樣看的,司馬遷說,一個男人如果特別窮,還說自己非常有文采等等,這是很大的恥辱,這不是我們傳統的價值觀。
司馬遷說的這一套東西,他和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說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是一樣的。先說一下亞當·斯密是怎么說的。亞當·斯密1776年寫了《國富論》,這是第一本經濟學著作。亞當·斯密說,每個人都用好他的資本,使它產生最大的價值。一般來說,他既不企圖增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公共利益為何物。
他僅僅知道他自己的利益,僅僅從他自己的利益出發。但是當他這樣行事的時候,他仿佛受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引導,去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所達到的目標。但也并非事出本意就對社會有害,相反,他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去做事,往往比從他人的利益出發去做事,對社會來得更多更好。
通俗地說,你如何對別人好、對社會好呢?你對自己好就行了,這就叫經濟學的自利假設,奠定了整個經濟學大廈的基礎。不承認這一點,就是不承認有經濟學。而這一點,我們到今天極少有人有這個意識。
我們看看司馬遷是怎么說的。司馬遷是2000多年前寫這話的,司馬遷的原話是這樣說的:“此民所以上同而不悖也。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司馬遷的意思是說,沒有什么命令讓大家在這兒做買賣。如果這東西賣得太便宜,就換貴的地方賣;如果買得太貴,就換個便宜的地方買。人們追求自己的利益,就像水往下流一樣自然。人們追求自己的利益就是道,這跟亞當·斯密說的沒什么兩樣。
因此我推薦大家看這個,因為這話沖擊了你認識世界的固有觀念。司馬遷這個思想跟我們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完全不一樣,而符合我們當今市場經濟的價值觀。
有人說里面很多都是賺差價的故事,這樣的時代都已經過去了,現在根本沒有什么信息差。如果不是賺差價的話,請問炒股票怎么賺錢的呢?如果不是賺差價的話,你為什么要把橡膠從海南運到北京去呢?任何的交易都是賺差價,市場經濟就是賺差價呀。你在商場、超市里買的東西和商家進貨的價格就不一樣,那不就是差價嗎?
比如說你大學畢業了去找工作,這也是賺的差價呀。因為你選擇了這個公司,是因為在所有可選的公司當中,你選了這個公司工作,因為這個公司綜合看來出價最高,對嗎?這不就是賺了差價嗎?你選了這個東西而沒有選那個東西,是因為它有這個差價,對嗎?
所以一切的交易、交換,人們的經濟行為都是差價行為。技術、趨勢、市場結合起來才會成功,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雖然你做什么都會,但是只有一件事情,你的比較優勢最大,要把它找出來,而且你這個事情是有市場的,市場是認可的,你就可以賺錢、可以發財了。舉例子,各行各業都是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也就是找到這個差價,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