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俗話說:“一撇一捺寫個人,一生一世學做人。”
這一輩子,無論過得多不容易,都要懂得做人之道。
當你閱盡千帆,嘗遍百味,終會發現內心平和、寵辱不驚才是做人之道。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懂得知足,才能淡定從容;懂得適可而止,才能進退自如;懂得心定,才能蓄勢待發。
![]()
01
知足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明·羅貫中《大夢誰先覺》
古人說:事能知足心常泰。
在這個世間,沒有人會擁有無悔和完美的人生,上天十分公平,沒有給誰多,給誰少。
人生本不苦,苦的是索求太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永遠不夠。
知足的人,即便身處苦難,也不埋怨,因為他們慶幸,命運沒有讓他們變得更慘。
![]()
《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才是尋求人生快樂的唯一法門。
人生中,太多煩惱,許多瑣碎,都是因看的太重,或過于執著。
實際上,走完這段路,靜下心來,再回頭想想,當時的大事,也不過是件雞毛蒜皮的小事。
知足者,則所見皆如意,心想事成;不知足者,則遇事皆不滿,難盡人意。
余生,做人知足,才是尋求人生快樂的不二法門。
02
知止
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
墨子曰:“知止,則日進無疆。”
“止”與“不止”之間,實是一道成功和失敗的分水嶺,也是成大事者與平庸者的分界線。
凡事留有余地,知行知止、知止而行,一生便不會因不恰當的行為而踩雷入坑。
歷史上有個典故叫“四知拒金”。
東漢時期的楊震,因賞識王密的才華與品德,舉薦其為昌邑縣令。
王密為報恩,深夜攜十斤黃金拜訪。
楊震見狀怒道:“我因你德才兼備才舉薦你,你如此行事,豈不枉費我一片苦心?”
王密卻仍試圖說服:“夜深人靜,此事無人知曉,您就收下吧!”
楊震大聲斥責:“天、地、我、你,四者皆知,怎說無人知曉?即便無人看見,你我良心何在?”
王密聽后羞愧難當,狼狽離去。
詩心若無處歸依,
就會在喧囂中沉沒。
我們設立:守護詩脈群
每日寄詩,互守心燈,
不讓詩脈熄滅。
若你愿意留一盞心燈,
可掃碼入群
今日寄詩已在等你。
知止者,最懂慎獨自律,猶在無人時更知自省自警。
《道德經》有古訓:“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能夠把握好尺度,學會知止,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智慧。
這世間,名利無疆、誘惑無邊、煩惱無盡,唯有知止,才能給心靈留有舒展的空間。
把握分寸,量力而行,適可而止,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03
有事心靜、無事心定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宋·趙師秀《約客》
亦舒說過:“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努力,靜靜收獲,切忌喧嘩。”
人生在世,皆為一顆心。
心靜則身安,萬物靜觀皆自得,心境的改變也會影響著事情的發展走向。
無事心能定,有事心能靜,是一個人最好的狀態。
曾國藩曾言:“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心動,則萬物動;心靜,則萬物靜。
你的心境,就是你生活的樣子,當靜時則靜,當定時則定。
以清凈之心,決紛擾之事,余生唯有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定下來,才能自己成全自己。
![]()
賈平凹在書中寫道:“人生的真正意義,在于淡定從容地過這一生。”
往事如過眼煙云,人生如南柯一夢,歷盡世事滄桑,閱盡人間浮華。
知足,才能無憂;知止,才能向前;心靜,才能自在;自在,才能發自內心的快樂。
人生是一場修心之旅,當你內心足夠強大,便能抵擋外界的紛擾,去除心中的浮躁,過得怡然自得。
關注詩詞天地,余生保持一種從容的心態,拿出一種豁達的姿態,人生自會萬里晴空。
*作者:拾一。本文首發于詩詞天地,轉載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