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吳越 朱高祥
“片仔癀價格暴跌”“片仔癀十年增長神話終結”……曾被譽為“藥中茅臺”的片仔癀,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市場降溫——
短短三四年間,其核心產品片仔癀錠劑從被熱炒至1600元一粒的高點大幅回落,目前在一些電商平臺的實際售價已低至590元一粒,較官方指導價跌幅超22%。這意味著消費者新入手后若想轉賣,立刻面臨“入手即虧”。
片仔癀,為何從“一粒難求”的神壇跌落?
![]()
記者探訪片仔癀門店。潮新聞記者 朱高祥 攝
“藥茅”光環不再:從排隊搶貨到價格松動
11月1日,杭州拱墅區一家片仔癀國藥堂內店堂冷清,與2021年“排隊限購、一藥難求”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
店員對著寥寥幾位顧客介紹:“官方價還是760元/粒,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麝香等珍稀藥材,原料成本確實較高。”
但眼下,市場裂痕已然顯現。曾經堅不可摧、一路上揚的價格體系,正在各個節點發生松動。隨著“雙11”臨近,部分藥房的零售價已悄然降至590元至750元不等,線上店鋪更是打出“促銷”廣告,打折力度更大。
![]()
銷售展示的片仔癀錠劑。潮新聞記者 朱高祥 攝
回溯過往,片仔癀錠劑的漲價史曾是行業傳奇,這片原本治肝的藥,被抬上了禮品與社交的神壇——“喝茅臺前吃片仔癀護肝”的說法在商務圈層中廣泛流傳,使“茅臺+片仔癀”成為一些高端宴請場合的“標配”。
在杭州另一家片仔癀國藥堂,店員指著柜臺上的五袋片仔癀說:“這是客人剛購買的,每袋10粒,總價約4萬元。”這一幕印證了片仔癀錠劑在部分區域的禮品屬性——在市面上,它不僅是藥品,更是高端送禮乃至婚嫁習俗中的“硬通貨”。
公開資料顯示,2004年至2020年間,其錠劑零售價歷經19次提價,從325元漲至590元。2021年無疑是片仔癀的高光時刻。在福州、深圳等多地,片仔癀一粒難求,消費者在店門口排起長隊,線上官方旗艦店長期缺貨,黃牛市場更是將錠劑價格炒至1600元/顆的天價。
2023年5月,公司再次逆勢提價29%,至760元/粒,創下近二十年最大漲幅,累計提價幅度超四倍。正是這次提價,被部分消費者視為轉折導火索——持續高漲的價格終于超出了市場的承受能力,反而抑制了真實的消費需求。
![]()
專賣店展示的片仔癀錠劑產品。潮新聞記者 朱高祥 攝
業績的頹勢也一覽無余:今年10月,片仔癀發布的三季度財報在資本市場引發震動。財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74.42億元,同比下降11.93%。更值得關注的是,核心品類肝病用藥(即片仔癀系列)營收38.80億元,同比下降9.41%。
黃牛集體退場:一粒賺不到十元,不如改行炒黃金
片仔癀回收市場的“降溫”,比終端銷售來得更為猛烈。
曾經的“神藥”,如今在二手市場價格遭遇腰斬再腰斬。根據黃牛們普遍報價:2025年產的新貨回收價約530元,2024年產的跌至480元,臨期產品更是跌破400元大關,較2021年的巔峰價格跌幅超過六成。
“現在收一粒賺十塊錢都要謝天謝地,四年前可不是這樣。”福建漳州的回收商張偉(化名)回憶:當時他以1200元/粒的價格回收,轉手就能賣到1500-1600元,“單粒利潤最少300元,一天收十粒就賺3000塊,比開實體店還掙錢。”
那時的張偉,每天要接幾十個求購電話,倉庫里囤著上百粒存貨,甚至還要雇人去專賣店排長隊購買,堅信“價格還能漲”。
如今,這門生意早已變味。張偉細細算了一筆賬:現在回收2025年產的片仔癀錠劑,轉手扣除各項費用后,凈利潤往往不到8元。更棘手的是囤貨風險。片仔癀保質期僅三年,囤貨超過一年就得降價10%-20%甩賣。“去年手里壓了百余粒2023年產的貨,最后只能以每粒虧50元出掉,把之前賺的都賠進去了。”
“炒片仔癀就是賺‘情緒錢’。”另一位曾經的片仔癀炒家沈杰(化名)道破了天機,“2021年大家都覺得它能像茅臺一樣漲,現在情緒沒了,誰還耗著?”如今他已轉戰黃金投資領域,“同樣是倒手買賣,黃金當天就能變現,比守著臨期藥靠譜多了。”
沈杰透露,身邊至少有十個同行在2024年下半年轉做黃金投資,“以前我們有個片仔癀交流群,現在每天聊的都是金價走勢。”
藥品不是“理財神丹”:情緒泡沫加速出清
“我聽朋友說片仔癀錠劑能漲價,2021年花8000元囤了幾顆,結果放到現在,藥已經過期。”杭州消費者王先生的經歷頗具代表性,他坦言自己從未了解過片仔癀錠劑的藥效,純粹是“看著別人賺錢就跟風”,如今這些藥只能放在抽屜里,“扔了可惜,又不敢隨便吃,成了燙手山芋”。
這樣的案例在社交平臺上并不少見,不少網友曬出自己2021年—2022年高價囤積的片仔癀,如今只能自認虧損。
消費者的盲目跟風,源于對片仔癀“藥品屬性”的嚴重誤解。記者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搜索發現,仍有大量博主將其宣傳為“熬夜護肝神器”“增強免疫力保健品”,甚至稱“每天吃半粒能預防肝病”。有博主曬出自己“堅持服用片仔癀半年,氣色變好”的視頻,評論區不少網友詢問“哪里能買”“怎么吃才有效”……
但事實上,從“片仔癀”的官方介紹就能窺見其真實定位。根據官方說法,“片”指單次用量,“仔”(閩南語)意為少量,“癀”則對應熱、毒、腫、痛等病癥,核心功效是治療特定癥狀,而非日常保健。
“很多人把片仔癀當保健品吃,這是完全錯誤的。”有藥劑師向潮新聞記者介紹,“健康人服用不僅無效,還可能因麝香、牛黃等成分刺激腸胃,引發惡心、嘔吐等不適”。
國內權威肝病專家葉衛江教授早在2021年就曾公開警示,片仔癀是“治療藥物而非保健品”,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將其當作保健品長期服用,既不符合用藥規范,也浪費醫療資源”。
但在當時的炒作熱潮中,這樣的專業聲音被淹沒在“漲價預期”里,直到價格暴跌、囤貨者被套,市場才逐漸清醒——藥品與理財產品有著本質區別。甚至在當下,為了清貨,潮新聞記者還看到一些黃牛倒賣過期片仔癀錠劑。
河南鄭州某醫院主管藥師胡娟娟向潮新聞記者介紹,片仔癀里面含有的多種動植物藥材成分在長期存放之后,尤其是儲存不當的情況下,可能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產生不可預測的降解產物,對身體健康不利,不建議服用。
業內人士分析,片仔癀退潮,源于供需關系與市場邏輯的雙重逆轉。需求端,消費理性化讓“茅臺+片仔癀”的高端宴請場景顯著減少,禮品屬性大幅弱化;產品端,片仔癀與茅臺有著本質區別——作為藥品有明確保質期,非但不會“越陳越香”,反而會因臨期而大幅貶值,天然不具備長期囤積價值。
對于片仔癀錠劑的未來價格趨勢,黃牛們紛紛保持理性態度,認為再上漲的可能性不大。沈杰分析,片仔癀錠劑的消費群體具有明顯的地域局限性,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等傳統認可度高的地區,很多當地人女兒出嫁得備上片仔癀錠劑當嫁妝,外地多為盲目跟風炒作,真正需求量并不大,價格缺少市場支撐,“炒得再高沒人接盤,價格自然就崩了”。
業內專家感慨,“降溫是炒作泡沫破裂的必然結果,藥品終究要回歸治病救人的本質屬性,任何背離這一本質的炒作都難以持續。”當曾經靠“稀缺+故事+情緒”搭建的神話謝幕,留給市場的反思遠未結束。褪去“藥茅”的光環或許不是終點,而是重新尋找“藥品本位”價值的起點——藥品終究是藥品,不是炒作的籌碼。
![]()
片仔癀使用說明書。潮新聞記者 朱高祥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