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談到地圖上那座讓人感到很意外的美國海島?有多少人腦海中會第一印象想到維爾京群島?美屬維爾京群島的地理位置,位于加勒比海的東北部,波多黎各以東約64公里,西邊臨近英屬維爾京群島。
![]()
這兒的人口數量在十萬左右,面積也總共不到350平方公里,是個熱帶小地方;近百年來被美國給買過去了,結果反倒成了美國甩不掉的地緣包袱。
這個決定什么時候做的?又是怎么發生的呢?為何在今天全球格局下不斷引發新的討論?
讓我們一起從維爾京群島的歸屬歷史、當下遭遇的困境以及國際影響,帶你走進一場潛藏許久卻尚未終結的地理博弈。
1917年,美國同丹麥達成《維爾京群島讓渡條約》,以2500萬美元將群島“售予”美國,理由十分簡單:一戰期間,美國防止德軍在加勒比設立海軍基地,必須守住西大西洋的門戶。維爾京群島橫跨大西洋與加勒比海之間,它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
丹麥長期的經營依賴殖民,不過經濟不好難以維持,于是“賣島”便成為了無奈的歷史抉擇。從那之后,群島變為美國的“非合眾邦領地”,既不屬于正式的州屬,也不具備完整的公民權。
民諺說:“黃金與浪濤,常惹來不速之客。“從美方依據美國國家檔案館、美國人口普查局這類權威檔案的數據來看,這塊地方的人口數量長期都維持在十萬上下,旅游和關稅是主要的經濟支柱;可基礎設施十分落后,貧困率比美國本土高得多。
![]()
美國地理協會的地理學專家稱,群島山地眾多,土地資源有限,水源高度依賴外部,發展受到限制,而且自然災害頻發,像2017年的颶風“伊爾瑪”便對該地造成了嚴重破壞。
![]()
所謂“買下”的實際狀況,其實是長期的經濟與基礎建設負擔,而群島居民至今僅能選舉地方議會,在聯邦層面沒有投票權,政治歸屬十分尷尬。
那么為何美方接盤后卻難以“放手”?根據美方專家的分析和報告來看,他們認為群島作為大西洋戰略前哨,是維護海上安全關鍵的樞紐。
之前美軍在那些群島建過基地的,冷戰結束后,那些群島上的基地戰略價值慢慢變低;本國政界對“外島領地”也沒以前那么上心。還有近些年來,那群島老是出現財政上的危機,美國聯邦的資助就成了唯一能救急的法子,可群島的經濟、社會體系,始終未能擺脫低效循環。
跟波多黎各、關島的情況差不多,維爾京群島的地緣難題可不只是在美國國內被討論,還和加勒比地區的整體安全格局有聯系。
![]()
研究學者曾多次表示,群島領地的身份同殖民地遺產、族群歸屬、國際法以及人權保護存在關聯,聯合國“非自治領土名單”至今仍列有美屬維爾京群島。加勒比地區的國家會時不時呼吁美國,增強群島的自治權,不過美方卻謹慎地維系現狀,以防引發主權層面的紛爭。
事件的外溢效應不止是這樣。美國在加勒比地區,所有領地的現狀,始終對邊界安全、移民管理、國際合作以及地區貿易體系產生影響。
近期也有歐洲學界分析表明,美國對那些群島長時間秉持包容與維系,實則反應出大國在國際體系中“戰略不得不為”的普遍窘境:既不想完全撤離,又無法完全融合,只能持續背負既有負擔,不停彌補實際中的缺陷。
![]()
現在去看1917年美國買島的這個決定,能看出美國希望的是前沿的安全和這個地緣的優勢,而不是一直這樣的消耗下去。不過現實也讓維爾京群島,成為了百年,都無法解決的“接盤俠”難題。
不管是經濟上的難處也好,還是身份不明確,或者是國際間的競爭啥的,群島的歸屬和未來,肯定一直會在美洲地緣這盤棋盤里晃來晃去的。
下一個百年,這座小島是否在全球變局里迎來命運反轉?或許這場地理與歷史交織的故事,遠未到終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