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 第五屆青島國際藝術年展(以下簡稱“年展”)在V出口美術館正式啟幕。在AI算法深度滲透藝術創作、“藝術何為”成為時代議題的當下,這場扎根青島的國際藝術盛會以“如來?已來”為主題,以東方哲學為內核,搭建全球視野對話平臺,為AI時代的藝術發展提供思考樣本。
正如著名評論家、年展學術主持皮道堅總結:“這是一場在經濟全球化、全球本土化的當代語境下打造的國際化藝術交流平臺。”尤其是本屆年展以“如來·已來”為主題,既以“如來”的東方智慧連接傳統,又以“已來”的現實感知回應時代,“為觀眾開啟了一場視覺與思想的深度旅程。”
![]()
由德昌阿特·V出口美術館、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年展,從首屆舉辦至今,實現了從城市藝術節到全國性藝術對話場的蛻變,為非藝術中心城市的文化發展提供了“青島樣本”。
以東方哲思開啟與AI時代的學術對話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金剛經》中的智慧為年展主題注入哲學厚度。年展總策展人林竹解讀其雙重隱喻:“‘如來’是藝術家的‘此在’——在算法洪流中堅守原創本能;‘已來’則直面人機共存的新紀元,追問藝術的價值坐標。”這種將傳統智慧與時代議題結合的設定,從根源上確立了年展的學術高度。
學術主持皮道堅在訪談中進一步闡釋:“‘如來’代表超越圓滿的東方智慧,‘已來’是藝術家對現實的感知與未來的展望。”這場展覽不是作品的堆砌,而是視覺與思想的旅程,引導觀眾思考“人類創造能否抗衡AI沖擊”。事實上,年展主題本身就是一次學術探索:在硅基技術與碳基生命的碰撞中,藝術的“神性”恰恰源于人類不可編程的直覺、情緒與文化記憶,這正是AI難以觸及的核心領域。
![]()
從展覽架構來看,年展主題的學術性貫穿始終。無論是聚焦成熟藝術家的主題展、探索青年生態的獨立展,還是梳理水墨脈絡的特展,均圍繞“以人類創造回應AI時代”展開,形成“命題統一、視角多元”的格局。正如林竹所言:“每屆年展的主題都緊扣時代,折射現實的幽微。讓藝術家的創作與社會變化同頻,這是年展堅守的學術準則。”
三大板塊構建人機共生的藝術生態
年展以“主題展+獨立展+特展”的三重矩陣,在保證學術深度的同時,也注入了多元活力,展現出兼容并蓄的國際視野。
主題展“如來?已來——2025中國(青島)年度藝術文獻調查展”是學術核心載體。不同于傳統文獻展的“回顧性”,本次展覽以“調查”為關鍵詞,面向全國征集藝術家作品,呈現對AI時代的深度思考。參展的藝術家以手工繪畫的細膩筆觸,與AI生成圖像的“機械感”形成對比;另有創作者將算法數據轉化為裝置元素,卻以人類情感邏輯重構敘事。這種“以人類創造為核心,適度借鑒AI工具”的實踐,為藝術界提供了“人機共生”的樣本。值得關注的是,該展延續年展“年度文獻調查”傳統,通過問卷形式引導藝術家復盤創作,“讓創作者停下腳步思考方向,這本身就是學術價值的體現”。
兩個獨立展凸顯“年輕態”與“實驗性”,拓展了學術邊界。“新社群——中國青年藝術家狀態展”通過在線征集,匯聚全國20個地域的20位青年藝術家,涵蓋00后新生代創作者。他們以網絡社群偶然聯結,作品卻充滿獨立鋒芒:有的以碎片化創作解構AI時代的信息過載,有的用鄉土題材對抗技術帶來的“文化趨同”。“陌生與距離感,讓作品更客觀真實。”獨立藝術家、年展學術委員林繼昌評價,這種“去圈層化”選拔打破藝術展“精英壁壘”,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國際化平臺,也讓年展學術視野更具包容性。
“多重心智——AI時代的藝術作為”獨立展則直面核心矛盾。展覽中,AI不再是“對立面”,而是創作工具:有的作品以AI生成基礎圖像,再經人類手工修改注入情感;有的讓AI模擬人類藝術風格,卻在關鍵細節留下“算法漏洞”,探討“創造力的不可替代性”。“展覽不提供答案,只提出問題。”林竹表示,觀眾在作品前會自然思考“所見是人類表達還是AI算法”,這種互動式探討讓學術深度更易傳播。
![]()
“墨詣”呈現當代水墨的發展面貌
在國際化的展覽框架中,“墨詣:墨變與超詣——從‘實驗水墨’到‘水墨當代’”特展,成為年展彰顯“文化根脈”的重要板塊,也為全球觀眾打開了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窗口。
本次特展橫跨數代藝術家,完整呈現了中國水墨從“實驗”到“當代”的學術脈絡:既有1990年代“實驗水墨”的先行者,其作品打破傳統筆墨框架,融入西方現代藝術理念,為水墨注入新的生命力;也有“實驗水墨”的核心人物,他們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探索水墨的“當代性”表達;更有當下的年輕創作者,以多種材料語言重構水墨,讓這一古老藝術形式與潮流并進。“參展者涵蓋40后到90后,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當代水墨史。”皮道堅在訪談中強調,這一譜系的梳理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它不僅證明中國當代藝術并非“西方的模仿者”,更展現了水墨藝術“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的發展路徑。
特展的學術意義還在于對“實驗水墨”歷史價值的重估。皮道堅回憶:“1990年代,‘實驗水墨’運動打破了‘全盤西化’的藝術思潮,讓我們意識到要立足自身文化土壤。”
如今,在AI時代,這場特展再次呼應了這一理念——水墨藝術家既不排斥技術,又堅守文化根脈。“這是中國水墨的獨特優勢。”林繼昌還為特展創了了作品《誤讀:河圖"三五歸一"》來回應年展主題。他表示,特展不僅為全球藝術界提供了“中國方案”,也讓年展的國際化不再是“西方中心主義”的復刻,而是基于本土文化的平等對話。
國際視野與在地實踐的雙向滋養
本屆年展吸引眾多藝術家參與,作品涵蓋繪畫、裝置、影像、AI藝術等多元形式。其國際化并非“作品堆砌”,而是基于主題的深度對話,展現出“平等交流”的全球視野。“
年展的國際化還體現在“學術資源的全球聯動”。本次展覽邀請國際藝術理論學者參與論壇,通過多語言傳播機制,將“如來?已來”的東方思考傳遞至全球。正如皮道堅所言,“青島為國際當代藝術提供了廣闊空間,國際藝術也因青島獲得更多理解。”
![]()
從“在地性”到“全國性”,年展實現了質的跨越。林竹回憶:“第一屆年展以青島本地藝術家為主,如今已覆蓋20多個省市地區,包括香港和臺北等地的藝術家,甚至海外留學的青年創作者也主動參與。”這種擴張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學術調性的明確化”年展邀請皮道堅、王璜生、殷雙喜、劉子建、楊維民、林繼昌等業界權威參與,“讓展覽高度在藝術系統內站穩腳跟”。例如,本屆年展設置5個展區、10場展覽及學術研討會,形成“展覽+學術”的立體生態,使其從“城市藝術節”升級為“全國性藝術對話場”。
“藝術,或預見時代洪流的走向,或與之如影隨形。”總策展人林竹的這句話,是觀眾打開第五屆青島國際藝術年展的一點靈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