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婆婆是一個脾氣特別好的人,認識她15年過去了,我從來沒見她發過脾氣。即便是孩子剛出生,我們發生矛盾期間,她也沒發脾氣或者大聲嚷嚷過。
而我先生,但凡認識他的人,都會被評價為“脾氣好”“好爸爸”。
一個靜氣的婆婆,養育出好脾氣的兒子!
而我一個暴脾氣的兒媳,要養育出和先生一樣的孩子,就得掉一層皮。
我的脾性發生改變,大約在前2年。從毫無顧忌的表達心中不滿和對著孩子就是一頓批評,到我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機用平和的語氣表達自己,并按住心中怒火。這些改變都來自心理學的引導和具備咨詢師對話技巧。
而我身邊最近走得近一點的朋友說我很有耐心時,我都暗自樂呵
從這些年自己學心理學時內化的感受和一路改變的過程,我總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媽媽的"靜",是孩子安全感的根基
心理學中有個"情緒容器"理論:孩子就像一棵幼苗,媽媽的情緒狀態就是包裹他們的土壤。當土壤溫暖濕潤,幼苗才能安心扎根;若土壤板結龜裂,幼苗的根系便會蜷縮顫抖。
上班的時候,有一個小姑涼,做事情特別糾正,追求完美。一次團建她才敞開心扉和大家分享她媽媽對她從小都會嚴厲。她因為經常忘帶作業本被老師批評,而媽媽每次知道后,都皺起眉頭大聲呵斥:"這么點事都做不好?明天讓老師再訓一次!"
后來她成了職場上的"完美主義者",卻總在深夜驚醒:"我是不是又搞砸了?"
反觀小區里的陳姐,她的兒子出了名的"慢性子"。在小區樓下看見她送孩子上學要遲到了,陳姐站在門口深吸一口氣,蹲下來看著兒子的眼睛:"寶貝,今天上學時間有點緊,你能盡量快一點嗎?媽媽等你。"
后來聊天陳姐說:"我知道催他沒用,反而會讓他更慌。給他一點耐心,他自己會找到節奏。"
穩定的情緒,是孩子心中最可靠的"安全基地"。當他們知道無論遇到什么,媽媽的懷抱永遠溫暖,眼神永遠溫柔,就會像小樹苗扎根沃土,自然而然地向上生長。
二、媽媽的"靜",是孩子情緒管理的鏡子
孩子的情緒表達,最初都是從模仿父母開始的。一個暴躁的媽媽,很難養出平和的孩子;而一個從容的媽媽,往往能教會孩子如何與情緒和平共處。
這大約就是我靜氣的婆婆,潛移默化影響到我先生具有現在好脾性的原理。
媽媽的情緒反應,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孩子未來應對世界的方式。當我們用平靜化解沖動,用理解包容憤怒,孩子就會慢慢學會:情緒不是敵人,而是可以被接納和疏導的朋友。
三、媽媽的"靜",是孩子終身學習力的土壤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在情緒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更完善,這意味著他們更善于專注、思考和解決問題。而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環境中的孩子,大腦會持續分泌壓力激素,影響認知能力的發展。
以前看過一個在清華大學門口的采訪片段,有記者問一位爸爸育兒秘訣,他笑著說:"其實我沒什么特別的,就是我媳婦脾氣好。"
那位爸爸說,一開始孩子成績都一般,是孩子媽媽陪著孩子一道題一道題分析,最后發現大部分錯誤都是審題不仔細。媽媽每天陪孩子讀題時都會提醒:"慢一點,把題目里的關鍵詞圈出來。"
孩子在輕松的環境里學習,才能產生主動性,也能更加專注在學習上。
四、情緒暴躁的媽媽,是家庭的隱形炸彈
反之,如果媽媽長期處于焦慮、暴躁的狀態,整個家庭就會像籠罩在陰云下。孩子做點小錯事就會被吼叫,甚至被打罵。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兩種典型反應:
一類孩子變得小心翼翼,總是活在緊張和恐懼中,害怕犯錯,缺乏自信。他們長大后在人際關系中也常常過于敏感,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另一類孩子則可能走向叛逆,模仿母親的暴躁,以攻擊來保護自己。他們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溫柔與理解,只能通過對抗來爭取存在感。
比如,有個孩子因為寫作業拖拉被媽媽罵“沒出息”,孩子心里委屈又害怕,后來索性開始對抗,不寫作業,用冷漠和抵抗回應母親。實際上,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早已在母親的情緒攻擊中失去了信心和動力。
母親的情緒暴躁,不僅影響孩子,還會破壞夫妻關系。父親要么被迫遷就,要么被裹挾進沖突中。久而久之,家庭失去溫暖,家人之間充滿防御和疏離。
很多母親并非有意暴躁,而是長期處于壓力中:工作與家庭雙重負擔、對孩子成績的焦慮、對生活的不安。這些壓力如果沒有出口,就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爆發。
心理學上稱之為“情緒轉移”,當大人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時,往往會把怒氣投射到最親近、最弱小的人身上。而孩子的“慢吞吞”、不聽話,常常就成為母親情緒的觸發點。
找到情緒的出口很重要,比如運動,比如寫日記,比如找到合適的心理咨詢,或者參加團體成長小組,找到相互傾訴和鼓勵的團體。
五、媽媽如何培養“靜氣”?
親愛的媽媽們,如果你讀到這里,正為控制不住情緒而愧疚,請先給自己一個溫暖的擁抱。你知道嗎?媽媽不是圣人,我們都會累、會煩、會忍不住發火——這恰恰證明你在認真地愛著孩子。
那些脫口而出的責備,常常源于我們自己的疲憊:可能是工作上的壓力還沒消化,可能是家務堆積帶來的煩躁,也可能是對自己"不夠完美"的焦慮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的行為只是導火索,真正需要被看見的,是我們內心那個也需要被安撫的自己。
試試這些方法,找回內心的"靜氣"
1、每天留5分鐘"充電時間":哪怕只是晨起喝杯溫水時深呼吸3次,或是睡前關掉手機聽一首輕音樂。給自己一個暫停鍵,才能更好地面對孩子的需求。
2、把"你怎么又..."換成"我注意到...":當孩子磨蹭時,試著說"我注意到我們約定的出門時間快到了,需要媽媽幫你一起收玩具嗎?";當孩子考砸時,說"我看到你數學卷子最后兩道大題都寫滿了步驟,這部分努力媽媽看到了"。描述事實而非評價,情緒自然會平和許多。
3、建立"情緒急救箱":準備一個小本子,記錄下每次發火后的后悔瞬間和孩子的反應。下次情緒上頭時,翻一翻這些記錄,提醒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愛,而不是害怕。"
4、允許自己"不完美":如果偶爾沒忍住吼了孩子,別陷入"我真是糟糕的媽媽"的自責里。真誠地跟孩子道歉:"剛才媽媽聲音太大了,因為看到你沒寫完作業很著急,媽媽向你道歉。"你的坦誠,反而會成為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最好示范。
媽媽的靜氣,從來不是沉默或冷漠,而是一種歷經世事的智慧——知道什么時候該退一步,什么時候該給擁抱,什么時候該靜靜等待。
它像春夜的細雨,潤物無聲;像冬日的爐火,溫暖不灼人。
育兒路上,你不是一個人在艱難前行,加入由父母組成的互助群!
你不僅可以獲得鼓勵安慰,還能得到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同時,我也會持續輸出個人教育經驗和咨詢中的案例分析。
請加我工作微信入群!
我是jolie,曾有11年互聯網大廠HR工作和管理經驗,現已轉行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擅長個人成長、職業規劃、親子教育和關系咨詢。目前專注認知行為治療,擅長解決焦慮和抑郁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