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的社區醫院,66歲的王大爺坐在門診外的長椅上,皺著眉自言自語:“腸鏡這事,真是越聽越怕,光說瀉藥喝著就想吐,檢查時還得脫褲子,怪尷尬!”旁邊的老伙伴插話:“聽說誰誰最近做過,說只是有點難受,檢查完就放心了。”王大爺卻依然遲疑。
其實,這恰恰是許多中老年朋友內心的真實寫照——一方面擔心“吃苦”、覺得尷尬,另一方面又對腸道健康隱隱憂慮。你是否也在猶豫:腸鏡到底值不值得做?真的像傳說中那么“恐怖”嗎?更令人意外的是,有院士直言:“做一次腸鏡,或能保你5年安穩無憂!”這樣的“5年護盾”,能輕松獲得嗎?
![]()
提起腸鏡,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太難受了”。不僅僅是普通患者,連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的醫生馮卓,親自體驗后都感慨:“這個瀉藥,真的比想象中難以下咽。”
每次腸鏡前要喝2-3升混合瀉藥,短時間內喝下去,那苦澀的味道、刺激的腸道反應,確實讓人不適。而排空腸道后,還需接受“爆菊”般的檢查:在下半身完全裸露的情況下,一根軟管從肛門進入,有人覺得羞澀、有人怕疼,還有人擔心會對身體造成損傷。
![]()
其實,這一系列的不適感,早有數據支持。《2018胃腸鏡篩查認知與行為調研報告》顯示,80%人群拒絕腸鏡檢查,44%擔心不舒服,33%怕儀器損傷腸道,31%認為“無癥狀無需檢查”。
而院士李兆申反復強調,腸鏡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且絕大多數不良反應都是暫時性、可控的,比起可能因遲疑錯失早期腸癌發現,短暫的“難受”或許更顯得“不值一提”。
腸鏡的真正價值,并不只是一場檢查,更是“搶跑腸癌”的有效武器。權威數據顯示,95%的腸癌由息肉發展而來,而息肉蛻變為癌癥,往往需要5-10年甚至更長時間。通過腸鏡,醫生能在這些還未癌變的息肉階段,直接切除病變,打斷腸癌進程,為你贏得關鍵的“健康窗口”。
有統計顯示,一次標準腸鏡可發現95%以上的息肉和腸癌早期病變。院士李兆申也直言:“45歲之后,如果你還沒有做過腸鏡,一定要抓緊時間做一次——結果正常的話,能夠‘保’你5年、甚至10年遠離腸癌。”現實中,那些曾因尷尬、害怕而躲避檢查的人,不少都在等到“警報拉響”、“腹痛難忍”時才悔不當初——而這時,治療難度和風險遠非早期可比。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腸鏡的“痛感”其實可以選擇性緩解。許多醫院已經普及了“無痛腸鏡”,在靜脈麻醉下完成檢查,過程幾乎無痛。至于“清腸喝瀉藥”這一步,只需提前調整飲食,按醫囑操作,大多數人都能順利通過。
![]()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頻繁做腸鏡。那么,哪些人屬于高風險人群?45歲及以后人群、有腸癌家族史、家族性腸息肉病史、炎癥性腸病人群、長期便秘/慢性腹瀉/便血、體重不明下降、喜食紅肉、長期吸煙飲酒、肥胖及久坐人群,都屬于建議及早、定期篩查的重點對象。通常,普通成年人45歲以后建議首次腸鏡,之后3-5年復查一次(如無異常)。
腸鏡檢查的安全性也值得一提。腸鏡操作屬于無損傷性檢查。充氣所致的腹脹、脹痛一般在檢查后很快自行消失;對疼痛敏感或有心理障礙者,可以選擇無痛腸鏡。但是,部分老年人或患有心肺疾病者,使用無痛腸鏡應遵醫囑、權衡利弊。
“苦一次,保幾年”不是空話。腸鏡不僅能發現隱患,更為直腸癌的早診早治創造條件。現實中有這樣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有腸癌家族史者6年做了3次腸鏡,依然險些“晚一步”,而同批次“14個腸鏡檢查,13個有癌前病變”。不要讓自己的健康被遲疑和僥幸心理耽誤。
其實,腸鏡檢查并非“想象中的那樣難以忍受”,痛苦通常只會持續十幾分鐘,卻能換來下一階段的“無憂生活”。對比許多病痛纏身、晚期才發現的遺憾,“提前查、及時干預”才是中老年人最該做的明智投資。
健康并非僥幸,更不是懈怠的籌碼。每一次主動篩查,都是以小搏大的自我保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