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中國到處冒出各種古鎮項目,一開始大家覺得這是塊肥肉,能帶動地方經濟,順便搞點旅游收入。結果呢,好多砸進去幾十億的工程,現在成空殼子了。
拿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古鎮來說,這玩意兒從2013年開工,開發商湖南同元文化古鎮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前后投了50億,占地1600畝,本來計劃每年拉來600萬游客,結果到現在游客量不到規劃的一成,園區里就剩一戶人家住著,商鋪轉租牌子到處掛,投資者不少把家底搭進去,現在哭都哭不出來了。
類似情況在全國不是個例,張家界的大庸古城投了24億左右,從2016年建起,2021年試運營,本想當文旅標桿,誰知三年多虧了超5億,到2024年上半年,半年只賣出2300張門票,日均游客不到20人,收入主要靠停車場,法院已經裁定破產重整。
張旅集團的財報顯示,折舊和財務費用吞掉大部分,生意冷清到不行。成都的龍潭水鄉也投了20億,2014年建成,占地220畝,學江南風格,開業四年關了五十多戶商家,街頭雜草長滿,徹底變空城。這些項目當初熱熱鬧鬧,現在冷冷清清,到底咋回事?
![]()
這波古鎮熱從2012年左右就開始了,當時中國古城與文化研究院的林峰就指出,全國在開發或已開發的古鎮有2800多座,全球最多,一個縣平均兩座。
到現在,數量肯定更多了。但國家文物局評選的歷史文化名鎮只有312個,像周莊、烏鎮、鳳凰古鎮這些有名氣的,就那么幾個。剩下的多是新建的,投資幾十億,兩三年就黃了。為什么批量倒閉?核心問題是同質化太嚴重。
全國古鎮查重率高得嚇人,到處是青磚綠瓦、小橋流水,攤位賣的手串、鏡子、臭豆腐、烤腸一個樣,招牌上藍底白字寫著“我在XX很想你”。開發者知道特色重要,但挖掘本地歷史文化太費勁,不如抄現成模式,省事兒快。
游客去一次新鮮,去兩次就膩了,不來了。另外,過度商業化毀了體驗。游客本想感受當地生活和風情,開發者為賺錢,先把原住民遷走,塞進各種店鋪、燈光秀、表演。
古鎮變成戶外迪斯科,門票188元,里面桃花是假的、島嶼是真的但樹木也假,游客覺得花錢買罪受。消費還貴得離譜,古鎮里油紙傘賣288元,外面10塊就能買;手串600元,批發價三四十;佛珠68元,成本5塊。
江蘇周莊有女生買兩份冰粉,250克一份19.5元,總價179,砍到150還覺得被坑。疫情和經濟下行一壓,游客捂緊錢包,轉向免費或低價地方。
![]()
再看無錫蕩口古鎮,這項目投了10億修復,從2010年左右啟動,開張三年就走向沒落。蕩口本來有歷史底子,明清建筑多,但開發后商業味太重,游客覺得沒意思,很快就沒人去了。
開發商無錫華西集團當初想復制烏鎮模式,結果沒抓住本地特色,街區布局和商品都跟別人雷同,游客為什么不直接去烏鎮?現在蕩口古鎮人氣低迷,商鋪空置率高,投資回報遠低于預期。另一個例子是益陽江南古城,投了巨資,經營不善也倒了。
這些失敗案例暴露了中國旅游地產的毛病,急功近利,忽略長遠規劃。游客要的是真實體驗,不是假古董堆砌。旅游業本該是朝陽產業,別讓這些爛尾拖后腿。
對比成功案例,就能看出差距。周莊是古鎮開發的開山鼻祖,80年代沒趕上工業化,反倒保留了原生態。1984年決定保護開發,1986年規劃完成,1988年組旅游公司,1989年賣出第一張門票。1996年辦國際旅游節,吸引海內外注意。
2022年,旅游收入1.1億。周莊有800多戶原住民,四面環水,14座古橋,小橋流水人家,原汁原味。烏鎮也牛,1999年東柵啟動,2007年西柵建成,用PPP模式,中青旅和地方政府合作。2023年接待770萬游客,營收17.8億,凈利2.8億。
全鏈條服務,住宿、餐飲、商品、停車,人均消費231元。規劃統一,突出特色,沒趕走原住民。藍印花布、皮影戲做成體驗項目,游客玩得開心。這些成功項目強調平衡保護和經濟,沒盲目擴張。
![]()
林峰從2012年就提醒過,古鎮數量全球第一,但質量參差。他作為綠維文旅集團董事長,參與上百項目,總說要注重本地文化融入,別一味復制。很多地方不聽,硬造古城,資金鏈一斷,疫情一打,就露餡了。
2024年央視曝光張家界大庸古城,4年虧10億,當地領導承認研究不足,太倉促。古城198家商鋪,現在只幾家開業,每天游客多是附近居民溜娃打球,表演項目一天不到15人看,只能停掉。類似問題在全國到處是,特色小鎮批量死亡。
2021年有文章列舉死亡名單,由于倉促上馬、缺乏特色、業態單一、運營混亂、資金鏈斷裂,這些小鎮黃了。文旅熱潮下,古鎮面臨盈利困境,盡管旅游市場火熱,但像張家界景區整體都虧,張旅集團2023年凈利潤負1.57億,大庸古城拖后腿。
為什么這么多項目失敗?除了同質化和商業化,商業邏輯也有問題。很多開發者缺資金投資?不缺,就算地產資本退去,投資幾十億的項目還比比皆是。但缺優秀設計、運營管理和有效推廣?錢到位啥都能有。核心是沒想清楚市場需求。
古鎮扎堆,供大于求,游客選擇多,為什么來你這兒?張家界模式本想活化古鎮,但同質化挑戰下,古鎮成美食街、紀念品店堆砌,沒生存空間。旅游小鎮規劃設計強調,中國古鎮超2800座,但真正讓游客記住的少。商業化浪潮讓古鎮失去靈魂。
古鎮批量倒閉,根子在同質化、商業過度和規劃短視。開發者抄模式,忽略文化挖掘,游客不買賬。經濟壓力下,消費降級,古鎮高價體驗沒人要。成功如周莊烏鎮,靠原生態和合作。林峰等專家早提醒,別盲目。2025年問題還在,需理性開發,別再燒錢燒出空城。旅游業潛力大,得走對路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