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能看懂的都是聰明人
![]()
上溯一個世紀,老輩人們過的都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沒有組織與單位的限制,所以,生活中并沒有什么規章制度要遵守,但是,為人處世,都是有矩可循的,那些規矩被一代又一代的先人們給提煉成簡明扼要的俗話、諺語。
農村曾經流行的老話,雖然不華麗,但是,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就蘊含著許多為人處世的智慧。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表面的意思很明顯,就是米和衣服可以外借,柴與鞋卻不可以借給別人。
![]()
米也好,柴也好,都是生活必需品,為什么米可以外借,柴卻不可以呢?這得要從米與柴的區別來說,這里的“米”泛指食品,是糊口度命的.
老輩人常說:“人是鐵,飯是鋼,三天不吃餓得慌。”出借米面給他人,可以救人饑荒,是積福的善舉,所以,人人都不會拒絕的。
![]()
能救人饑荒的米面都肯借人,為何相對價賤的柴禾卻不能借呢?這和“與人為善”的處世原則不是相背了嗎?
其實,仔細想想,柴不外借也是有道理的——“救窮不救懶”。因為那時的鄉村,只要稍微動動手,就可以撈回不少柴草的,如果自己連這點小事都不愿做,這樣的懶人,是沒有幫助的必要的。
再者,柴與“財”諧音,“財不外出”也是老輩人遵守的原則之一。所以,才會有了“不借柴”的規矩。
![]()
而“借衣不借鞋”,與上句也是語意相接的——衣服得花錢置辦,鞋子可以就地取材(古人打草鞋穿是非常常用見的)。
借衣服的人,一般是有重要的外出活動,比如參加宴請等等,在那個“遠敬衣服近敬人”的時代,沒一兩件好衣服,出門在外是會遭人看不起的。
![]()
鞋不外借,有兩個現實的理由:一是每個人的鞋碼不一般大,很難找到“合腳”的,二是,腳是人體最臟的部分,天天泥里踏、水里趟的.
鞋是被踐踏的對象,穿著自己的鞋無所謂,穿別人的“弄臟、弄臭”是件非常尷尬的事。
![]()
另外,從情感上講,鞋是屬于個人隱私品,魯迅就曾說過這樣一句,人們的聯想能力超強大,由鞋能聯想到腳,由腳又能聯想到性。
看來,鞋與個人隱私是有著某種聯系的,以前有個詞就叫“破鞋”,那意思是很明確的。
所以,自己的鞋,還是自己踐踏為好,要是外借給別人“弄破”了,那真是好說不好聽了。
(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