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時節,洱海碧波輕漾,蒼山黛影倒映湖面。海西,生態廊道將山水景致串聯成線,游人或駐足打卡、或騎行漫步,盡享風光之盛;海東,彩虹公路依湖而建,與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游客自駕穿行,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
![]()
自2015年以來,為守護洱海生態環境,大理市實施了生態廊道建設、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環湖截污工程、生態搬遷等一系列嚴格的保護治理措施。如今,洱海水質持續向好,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好風景引客來,生態紅利持續顯現,洱海畔的三件小事,便是最好的證明。
![]()

品一杯咖啡 喝“好風景”
清晨六點,太和街道下末村的洱海生態廊道上,心邸咖啡已開門迎客。這里是觀賞洱海日出的絕佳點位,許多客人點上一杯香醇的咖啡,憑窗而坐,看朝陽從洱海水面緩緩升起,一天的愜意便由此開啟。
![]()
除了日出,丁達爾光束穿透云層的綺麗、雨后彩虹橫跨湖面的絢爛、海菜花漂浮水面的清新……店里的每一扇窗都是大自然的畫框。晨昏交替,四季更迭,流動的生態畫卷不斷變換。即便并非旅游旺季,店里依舊客流不斷,窗邊的游客排隊打卡,只為以洱海為背景定格美好瞬間。
![]()
然而,這里曾是另一番模樣。“我從小在這兒長大,十多年前,洱海生態遭嚴重破壞,水面布滿藍藻,走近就能聞到刺鼻的腥臭味。”心邸咖啡店長馬宏回憶道,“那時村里只有本地人,幾乎見不到游客的身影。”
隨著洱海保護治理工作不斷推進,環境日漸向好,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下末村,心邸咖啡也應運而生。“從最初的五六名員工發展到如今的八十多人,這離不開洱海保護的助力。我們的店就在洱海邊,要是洱海環境不好,肯定沒人愿意來。”馬宏說。
![]()
來到心邸咖啡的游客,買單的不僅是一杯咖啡,更是洱海的好風光。這種“為風景消費”的模式,也帶動了當地產業蓬勃發展。村民依托生態廊道的區位優勢,開起民宿、擺起小吃攤、做起旅拍生意。多元化產業為當地人帶來了更多就業崗位與收入來源,讓生態“顏值”實實在在轉化成了經濟“產值”。

撿一袋垃圾 護洱海藍
撿起一袋垃圾,在理記先生兌換一杯“垃圾美式”,用行動守護大理之美——這件事,在理記先生已經持續了999天。
![]()
“最初我在海東開咖啡車,每天與蒼山洱海為伴,喝著咖啡看風景,那種幸福感讓我決心扎根這里。”營地主理人吳興帥說。“理記”二字,取大理的“理”、記錄的“記”,意為記錄在大理發生的每一個美好瞬間。
![]()
但在經營過程中,吳興帥卻發現了問題:“總有人隨手丟煙頭、紙屑,甚至搖下車窗扔果皮。”這些行為無疑給生態環境埋下了隱患,于是他決定為守護洱海做點實事。
他發起了“撿垃圾換美式”活動:每周一,理記咖啡都會組織人員在洱海邊開展撿垃圾活動,參與的顧客可憑一袋垃圾兌換一杯美式,吳興帥將其命名為“垃圾美式”。
![]()
活動初期,僅有店內員工和義工參與;漸漸地,越來越多人主動加入,甚至有外地游客專程趕來參與。“我深知個人力量微薄,但當一個人、一百人、一千人、一萬人都參與過活動后,大家扔垃圾時,或許就會遲疑、停頓。只要垃圾不落地,洱海就會更清澈。”
![]()
![]()
一杯“垃圾美式”像個小齒輪,帶動了更多“齒輪”轉動,讓越來越多人加入保護洱海的行列,共同守護這抹純凈的“洱海藍”。

推開一扇門 住進山海
“是洱海的好環境,讓我下定決心回鄉創業。”海東鎮文筆村閱海·聽語海景酒店老板許霄,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他記得,過去的文筆村是個落后的小漁村,洱海生態惡化時,村民深切體會到“靠湖吃湖”卻無湖可依的困境。
隨著洱海治理成效逐漸顯現,文筆村的好風光吸引了大批游客,也引來了不少投資者。2023年,許霄回到家鄉創業,開辦了這家海景酒店。“酒店的所有設計都圍繞蒼山洱海展開。”屋頂花園是觀山看海的最佳位置,客房的大落地窗更是將山海景致盡收眼底,客人推窗便能與蒼山洱海“零距離”接觸。“很多客人就是沖著這份‘山海風光’來的。”許霄說。
![]()
生態向好帶火了民宿經濟,海東沿線的民宿客棧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創業者中,既有許霄這樣的返鄉本地人,也有馬志剛這樣的“新大理人”。
![]()
2013年,馬志剛被海東的風光吸引,決心在此打造一家特色酒店。2015年,歷經兩年打磨的白瑪莊園正式開業。十年間,他親眼見證了洱海的“新生”——從藍藻遍布到海菜花再度綻放,從生態惡化到風光如畫,海東的變化翻天覆地。
![]()
如今,海東民宿行業的良性競爭日漸激烈,馬志剛卻覺得這是件好事:“游客越來越多,對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競爭能倒逼我們提升品質。”在莊園1900平方米的建筑面積中,客房僅占700平方米,其余空間全部規劃為公共區域,包括游泳館、法式餐廳、咖啡吧、民樂舞臺、觀景區、雪茄窖等。他希望打造一個有歸屬感的空間,讓大家不只是走馬觀花看風景,更能留下來“住風景”。
![]()
一杯咖啡里盛著山水詩意,一扇窗戶后藏著山海浪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道盡了洱海生態與經濟共生共榮的真諦。如今,綠水青山的“看點”變成了百姓增收的“賣點”,越來越多人端穩“生態碗”、吃上“綠色飯”。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和諧畫卷,正在蒼山洱海間徐徐鋪展,生生不息。
記者:韓玉婷 趙志偉
編輯:陳絲華
值周:胡亞玲 張輝
主編:李勝
生態環保普法宣傳小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七十四條違反本法規定,在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新建排放噪聲的工業企業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并報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責令關閉。
違反本法規定,在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改建、擴建工業企業,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工業噪聲污染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的,報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責令關閉。
第七十五條違反本法規定,無排污許可證或者超過噪聲排放標準排放工業噪聲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或者限制生產、停產整治,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責令停業、關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