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僅在今日發布,謝絕轉載
近日,一張F35B隱身戰機被機炮瞄準的照片在美國社交媒體上引起熱議。據悉,這是美國海軍與英國海軍進行航母艦載機對抗演練中,一架美軍F/A-18E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在格斗中模擬擊落英軍F35B戰斗機的瞬間。
![]()
【F/A-18E鎖定F-35B的照片】
不少網友,據此照片認為,F35B不過如此,并認為其性能不足為慮。不過這就有些偏頗了,實際上,該機的設計應用場景,本身就決定了它不適合近距格斗,只適合超視距空戰。
F35B為了實現短距起飛與垂直降落的能力,在設計上做了很多的妥協,比如為了垂直降落功能,它不得不在機身中部安裝了升力風扇,這導致其結構重量增加,機體也更為臃腫。
![]()
圖:F35B的升力風扇
與F/A-18E這類為高機動空戰而優化的傳統四代機相比,F35B在推重比和翼載荷方面均不占優。
推重比偏低意味著其加速性和垂直機動能力較弱,而較高的翼載荷則限制了它的瞬時轉向能力和水平機動性,這就導致F35B在近距離格斗中很難迅速搶占有利攻擊位置。
此外,為了兼顧隱身性能,F35B的外形設計較為棱角分明,雖然有利于減小雷達反射截面積,但在大過載機動時激波阻力較大,進一步削弱了其在格斗中的敏捷性。
可以說,在設計階段,F35B就未曾將近距離“狗斗”視為其主要任務,這種性能上的妥協,是為了換取隱身、傳感器融合與超視距打擊等更關鍵的五代機特性。
![]()
將這樣一款本不擅長近距離空戰的戰機,刻意投入格斗訓練,無異于“揚短避長”,在戰術邏輯上存在嚴重偏差。
實際上,F35B真實的威力,需要在超視距空戰場景中才能體現。它配備了先進的AN/APG-81有源相控陣雷達,對典型四代戰斗機的探測距離超過200公里,能在遠距離上先敵發現、先敵鎖定。
再配合AIM-120D這類射程超過160公里的中遠程空對空導彈,F35B完全有能力在四代機尚未察覺前,就發動致命攻擊。
![]()
【通過內置彈艙發射AIM-120D空空導彈的F-35A戰斗機】
更關鍵的是,F35B不僅僅是一架戰斗機,更是一個高速飛行的信息節點。它通過先進的傳感器融合技術,能將機載雷達、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電子戰設備等多種信息源整合為一體,為飛行員呈現出一幅前所未有的全景式戰場態勢圖。
這種“信息優勢”使得F35B在超視距空戰中更加如魚得水,能夠先敵決策、先敵開火,極大提升了生存能力和殺傷效率。
![]()
圖:F35B座艙
因此,強行讓F35B與超級大黃蜂這類以機動性見長的四代機進行近距格斗,等于主動放棄了自身最大的技術代差優勢,走入對方最熟悉的空戰環境,這在實戰中無疑是極其不明智的選擇。
事實上,超視距空戰目前早已成為現代乃至未來空戰的主流形態。隨著隱身技術、網絡化傳感器和電子戰系統的飛速發展,空戰的勝負越來越多地在視距外就已決定。
從空戰理論的演進來看,我們已從過去強調機動性的OODA1.0時代,進入到以信息獲取與處理為核心的OODA 2.0時代,且正邁向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OODA 3.0時代。
![]()
【OODA環演進歷程】
在這種趨勢下,空戰節奏極快,決策時間將以分甚至以秒計算,勝負關鍵在于誰能更快、更準地掌握戰場信息,并在超視距的情況下實施有效打擊。
四代機和五代機進行近距離格斗的概率,在真實的戰場上,其實非常難以發生。此次英美艦載機的對抗,其實是強行設置的科目場景,目的是讓飛行員熟悉不同機型的性能特點和戰術可能,而非判定戰機優劣或模擬真實的戰場對抗。
![]()
【F-35B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斗機】
因此,一次在預設場景下的落敗,并不能說明F35B整體戰力的不足,更不能由此推斷其在超視距空戰中的表現。畢竟在預警機支援、數據鏈協同的OODA 2.0超視距空戰體系中,F35B完全可以憑借超視距優勢,將超級大黃蜂這類四代機壓制在威脅范圍之外。
綜上所述,F35B在格斗中不敵F/A-18E,是其自身設計定位使然,并不影響它作為一款五代機所擁有的強大超視距作戰能力。
現代空戰的主流是超視距打擊與信息優勢,近距離格斗已退居次要。此次演練只是一次有針對性的訓練課目,絕不等同于實戰環境下的戰力對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