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誰能料到,昔日風光無限的行業領軍者,如今竟需要依靠外部輸血才能勉強維持運轉?
提到萬科,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早已深深嵌入中國房地產發展的脈絡之中。自2014年首次登榜《財富》世界五百強以來,它已連續十一年穩居榜單之上,成為國內房企的標桿之一。
然而時至今日,這家曾經堅如磐石的企業卻深陷困境。2025年前三季度財務數據顯示,其營業收入與凈利潤雙雙大幅下滑,市場表現令人憂心忡忡。
在這危急關頭,一位重量級股東再度伸出援手,提供約22億元的資金支持,以緩解流動性壓力。
一個資產規模龐大的地產巨頭竟需靠借款續命,這一幕無疑令人心生唏噓。
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萬科今天的局面?在持續虧損的狀態下,為何仍有人愿意為其“輸血”?
![]()
萬科三季度虧掉上半年總和
10月30日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猶如一記重錘,擊碎了市場對地產回暖的最后一絲期待。
這份報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其在百強房企中位列第六的銷售排名,而是那組令人震驚的虧損數據。
2025年前三季度,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虧損高達280.16億元,同比降幅擴大至56.14%;而僅第三季度單季虧損便突破160億元,超過了前兩個季度虧損之和。
更值得警惕的是,三季度本應是傳統意義上的銷售旺季——“金九銀十”,多數房企會借此窗口回籠資金、沖刺全年目標。
但萬科的表現卻背道而馳,不僅未能扭轉頹勢,反而加速失血。營收方面同樣不容樂觀: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613.88億元,同比下降26.61%;其中第三季度收入為560.65億元,同比下滑27.3%,跌幅進一步加深。
![]()
盡管其全口徑銷售額達1004.6億元,在全國百強房企中仍居第六位,但44.6%的同比下滑幅度,使得這份排名顯得蒼白無力。
表面看仍有體量支撐,實則內核已然空虛。在我看來,這份財報折射出整個行業的深層危機——規模優勢正在失效,真正的挑戰來自盈利能力的系統性崩塌。
過去依賴“高周轉+高杠桿”即可輕松獲利的時代已經終結。即便企業尚能維持一定銷量,也難以抵御整體市場下行帶來的連鎖沖擊。
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銷售回款是維系運營的核心命脈。一旦成交量斷崖式下跌,現金流枯竭,盈利自然難以為繼。
![]()
營收、減值與利潤率的連環擊
萬科此次巨虧并非偶然事件,而是由多重因素疊加形成的“三重打擊”:收入萎縮、大額計提減值、利潤空間急劇收窄。
其中最出乎意料的,是“計提減值”所帶來的巨大拖累。僅第三季度,公司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93.68億元,直接影響歸母凈利潤減少約83.09億元。
或許部分讀者對“計提減值”概念較為陌生,簡單來說,這是企業在會計處理上預先確認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比如項目售價低于成本、存貨難以變現等。
此舉雖不涉及即時現金流出,卻直接侵蝕賬面利潤。背后反映的是過往高價拿地所積累的歷史包袱——當年土地成本高昂,如今市場轉冷,房價倒掛,只能降價拋售或長期滯銷。
這類問題在行業中普遍存在,但作為曾被譽為“穩健典范”的頭部房企,萬科受到的沖擊程度遠超預期。
更為嚴峻的是其盈利能力的惡化趨勢:第三季度毛利率僅為8.86%,較去年同期下降3.2個百分點。
![]()
凈利率更是跌至-30.98%,相比上年同期下滑20.77個百分點。
須知,正常情況下房企毛利率普遍維持在20%以上,8.86%的水平甚至連基本運營開支都難以覆蓋,而負凈利率則意味著每完成一筆交易,都在虧損真金白銀。
在我看來,這三大壓力的本質,正是行業周期深度調整的必然結果。
過去二十年,房地產長期處于上升通道,企業習慣于“房價只漲不跌”的思維定式,紛紛加杠桿、擴規模,忽視潛在風險。
如今市場進入理性回歸階段,購房者觀望情緒濃厚,融資環境收緊,原有的高杠桿模式徹底失靈,前期積累的風險集中釋放。
萬科雖比中小房企更具抗壓能力,但仍無法完全規避行業共性難題。高成本庫存積壓、去化周期拉長等問題,在下行周期中被無限放大。
![]()
房企“活下去”的底氣
就在市場因萬科財報陷入震動之際,一則利好消息帶來短暫喘息——深圳地鐵集團再次宣布向萬科提供不超過22億元的股東借款。
這筆資金用途明確:用于償還公開市場發行債券的本金及利息。更重要的是,其融資條件極為優惠:期限三年,年利率僅為2.34%,比當前一年期LPR低66個基點。
在當下多數房企融資成本普遍高于5%的背景下,如此低息的支持堪稱罕見,幾乎等同于“定向救援”。
這并非深鐵首次出手。截至目前,深鐵集團累計向萬科提供的股東借款總額已超過269億元,僅2025年內就實施了九次資金注入。
外界有人調侃深鐵是萬科“隨叫隨到的錢袋子”,但從更宏觀視角看,這種支持實則是戰略性的雙向綁定。
![]()
作為深圳市屬國有企業,深鐵不僅是萬科的重要股東,更肩負著維護區域房地產穩定、保障民生住房交付的社會責任。
萬科在全國范圍內仍有大量未竣工項目,若出現資金鏈斷裂,不僅影響投資者信心,更將波及成千上萬購房家庭的切身利益。
因此,深鐵的介入既是出于股權關聯,也是履行公共職能的體現。
不過,外部輸血只能緩解短期流動性危機,無法根治結構性問題。
萬科若想真正實現“活下去”,關鍵仍在于行業能否逐步企穩復蘇。
當前市場的核心矛盾在于信心缺失,只要購房需求能夠溫和回升,帶動銷售回暖與回款改善,企業的經營狀況才有望實質性好轉。
然而行業調整注定漫長,萬科接下來必須主動收縮戰線,加快存貨清理,優化資源配置,把生存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結語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萬科的現狀是一記警鐘:選擇房產時,品牌光環不再是唯一標準,房企的財務穩健性、資金流動性更應成為決策重點。
而對于整個行業來說,這份財報是一次深刻的警示——粗放擴張的時代已經落幕,唯有轉向精細化管理、可持續發展模式,才能穿越周期迷霧。
深鐵累計投入的269億元固然重要,但比資金更重要的,是行業能否在陣痛中重塑邏輯、重建信任。
唯有如此,像萬科這樣的企業,才有機會走出困局,迎來真正的重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