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加沙地帶的短暫平靜尚未持續數日,以色列空軍便再度展開軍事行動。
此次空襲已導致至少20人喪生,遇難者中包含多名婦女與未成年兒童,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以色列方面指責哈馬斯在遺體移交過程中蓄意造假,并發布一段據稱揭露“虛假搜尋人質”場景的視頻作為指控依據。
![]()
根據停火協議規定,哈馬斯應通過紅十字會渠道向以色列方面移交已故人質的遺體。
然而,以色列總理辦公室突然發表聲明,聲稱所接收的遺體身份信息無法匹配,與仍下落不明的13名人質毫無關聯。
隨后,以色列國防軍公開了一段時長約15分鐘的無人機拍攝畫面。視頻顯示,三名人員將白色裹尸布拖至一幢建筑旁,使用推土機挖掘坑洞并進行掩埋。
![]()
當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抵達現場后,這些人又將同一具遺體從土中挖出,整個過程均有手機錄像記錄。
以軍明確指出:此舉是精心策劃的表演,旨在制造“積極尋找遇難者”的假象,實則欺騙國際輿論。該視頻一經傳播,迅速激起多方反應。
紅十字會隨即發布正式聲明,表達強烈憤慨。組織強調,其基于人道初衷參與協調,卻在現場發現自身被利用。
聲明特別指出,在眾多家庭仍在苦苦等待親人音訊的關鍵時刻,偽造遺體移交行為嚴重違背基本道德準則,令人難以容忍。
![]()
面對質疑,哈馬斯一方面否認襲擊以軍士兵,另一方面宣布因以色列“破壞協議條款”,暫停原定的遺體交付安排。
同時警告稱,任何來自以色列方面的軍事升級都將直接影響對已故人質遺骸的搜尋與回收進程。雙方相互攻訐不斷升級,使原本脆弱的和平框架面臨進一步瓦解風險。
內塔尼亞胡隨即下令對加沙實施“迅速且具壓倒性力量的報復打擊”。國防部長以色列·卡茨亦表態,哈馬斯必須為其所謂襲擊行為承擔“極其沉重的后果”。
隨后發動的空襲覆蓋加沙城薩布拉區域及南部汗尤尼斯市,造成至少20人死亡,其中包括三名女性、一名男性和兩名兒童。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無法挽回的家庭悲劇與深重創傷。
![]()
事實上,這場沖突自爆發之初就深陷于彼此猜忌與信任崩塌之中。
2023年10月7日發生的致命襲擊致使逾1200名以色列公民遇難,另有251人被劫持進入加沙,成為以方發起針對哈馬斯全面軍事行動的直接導火索。
在此之后的兩年間,加沙地區累計有至少68,527名巴勒斯坦平民失去生命,170,395人受傷。如此慘烈的人道代價,使得任何和平協定都顯得異常脆弱。
![]()
新聞報道截圖
遺體歸還成政治博弈籌碼,停火協議執行陷入僵局
本輪局勢惡化最令人痛心之處在于,本應屬于純粹人道范疇的遺體返還問題,如今已被徹底工具化,卷入復雜的政治角力。
依據2025年10月9日簽署的停火協議,哈馬斯需釋放所有尚存及已故的以色列人質,相應地,以色列部隊將部分撤離加沙地帶。
截至周二,在協議生效時滯留在加沙的28具遇難人質遺體中,哈馬斯已完成15具的移交工作。剩余13具至今未找到確切下落,而本次提交的身份不符事件更點燃了以方怒火。
更為棘手的是,第二具遺體的發現地點本身存在高度爭議。該遺體出自加沙中部努賽賴特一處建筑廢墟,而這正是2024年6月以色列執行特種營救任務的舊址。
![]()
當時以軍成功營救出三名人質,但哈馬斯堅稱其余被扣押者已在交火中死亡。以色列與美國官方均否認此說法,但經地理定位技術核實的畫面確認,遺體出土位置確為當年救援行動發生的核心建筑。
這一事實為“以軍是否在行動中致人死亡”增添了新的疑云。巴勒斯坦衛生部門數據顯示,那次突襲造成超過270名當地居民死亡,數百人受傷。
從操作層面看,若哈馬斯確實策劃了所謂的“儀式性移交”,則構成對停火機制的重大背離。
![]()
但從另一個視角審視,以色列以一次遺體爭議為由即刻發動大規模空襲,造成20名平民死亡,這種回應方式是否合乎比例原則,值得深入反思。
僅因一次交接糾紛便觸發新一輪流血事件,這種“以命抵命”的邏輯只會加劇仇恨循環,加深雙方裂痕。
更何況,加沙民眾長期處于資源匱乏、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的生存困境中,每一次空襲都意味著更多無辜生命的消逝與苦難的疊加。
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及以方軍事行動是否會終結現有停火安排,他堅持表示協議依然有效,并宣稱總統已促成中東地區的“歷史性和平成果”。
![]()
他還補充道:“這并不排除局部地區出現小規模摩擦。”此番言論看似安撫,實則充滿矛盾。
若真實現了“歷史性和平”,何來頻繁的“小規模沖突”?此類說辭更像是為協議實際失效提前鋪設退路。
![]()
歸根結底,加沙危機遠非單純的戰場對抗,而是植根于深層歷史積怨、宗教對立與地緣政治博弈的集中爆發。
遺體移交爭端只是表象,其背后是長達數十年的信任缺失與情感創傷。
以色列視哈馬斯為欺詐者,認為其借人道程序作秀;哈馬斯則指認以色列借機擴大打擊,濫用武力優勢。在這種敵意彌漫的氛圍中,和平協議的落實寸步難行。
更嚴峻的現實是,即便當前緊張態勢得以暫時緩解,未來仍可能因其他導火索再次引爆全面對抗。
只要雙方無法建立最低限度的信任基礎,任何書面協議都不過是一紙空文,隨時可能被撕碎。
而在戰火中逝去的生命,那些仍在等待親人歸來的家庭,他們的悲傷與期盼似乎注定沒有終點。
這場綿延已久的沖突究竟何時才能迎來真正的終結,恐怕無人能夠給出確切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