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0多歲、8.5噸
這位來自成都的重量級“明星”是誰?
三個看點帶你認識
石犀
![]()
都2000多歲了
還可愛得像個孩子
石犀是成都博物館
體積最大、重量最重的“鎮館之寶”
![]()
從上圖就能看出它個頭兒有多大
不過你可別被這個“大號寶寶”的噸位給嚇到了
粉絲們都叫它“萌牛牛”
用四川方言講是“悶墩兒”
主打一個“反差萌”
首先是“頭身比”
四肢粗短 身體渾圓
一個大頭就占了身體的三分之一
讓人特想親自上手盤一盤
石犀的大腦袋里都裝著啥智慧
![]()
其次是“表情管理”
嘴角微微上揚
其實內心OS:“石在繃不住了”
![]()
此外
它的左屁股上還留了一個彩蛋
這款“防偽水印”的內容至今成謎
石犀仿照犀牛的形態
由整塊紅砂巖雕刻而成
雕刻風格粗獷古樸
是四川目前所見這一時期
最完整的圓雕石刻
也是迄今發現的
中國同時期最大的圓雕石刻
具有極高的考古與藝術研究價值
曾身兼要職
是治水大項目里的“核心骨干”
別看石犀外表呆萌
實際可是大有來頭
從戰國“入職”到今天
它兼具水則(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
和鎮水神獸的雙重職責
古人認為
犀牛有“分水”的能力
在古蜀文化中被視為神獸
蜀地先民將石獸置于江畔、河道等要位
以求鎮水避禍
![]()
△ 李冰石像 都江堰市博物館藏
傳說石犀的“上司”是
戰國時期杰出的水利專家李冰
據《華陽國志》《蜀王本紀》等蜀地歷史文獻記載
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期間曾
“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
其中兩頭石犀放在了蜀郡太守的府衙中
江水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橋下,二枚在水中,以厭 (壓)水精,因曰犀牛里。——《蜀王本紀》
同時,從石犀實際出土情況來看
也是秦漢蜀郡官署所在地
因此,研究者推測
此“悶墩兒”可能是
李冰安置在“府中”的其中一枚
石犀的發現也是成都平原治水歷史的重要實物證據
塵封近40年
重生過程一波三折
1973年
石犀在成都天府廣場附近被發現
但由于當時挖掘技術不足
保護條件有限而被填回
![]()
△石犀出土現場
直到2012年12月
石犀才得以“重見天日”
不過因長期掩埋于地下
“萌牛牛”剛出土時全身是“病”
受水土中鹽分侵蝕嚴重
文保專家為它量身定制“整容方案”
![]()
其中,為了達到脫鹽目的
花費2年時間每天給石犀做“面膜”
把它身體里的鹽分置換出來
這才讓它的“皮膚”逐步恢復紅砂巖本色
![]()
如今
石犀依然坐“鎮”博物館
繼續守護著一方水土
監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鋒 文案丨王楠 視覺丨 丁麗潔 技術丨湯沛 審校丨左中明 肖大貴 統籌丨劉瑩 田昊源 特別鳴謝丨成都博物館 總臺四川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 指導單位丨國家文物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