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印尼防長普拉博沃·蘇比安托(沙夫里)在吉隆坡安全會議上的一句“協議尚未完成,我們正在觀望”,讓一場原本被外界視為“板上釘釘”的殲-10采購案再度蒙上懸念。彭博社的報道中,沙夫里輕描淡寫的“物美價廉”一詞,背后卻暗藏著東南亞地緣政治的洶涌暗流。
![]()
“貨比三家”的務實,還是戰略搖擺?
印尼防長的表態看似尋常,實則耐人尋味。一方面,他承認“可以購買任何物美價廉的產品”,呼應了中國裝備高性價比的標簽;另一方面,“仍在考慮”的措辭,又透露出對西方壓力的忌憚。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外交話術,恰是中小國家在大國博弈中的生存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印尼此前曾高調宣稱“即將達成協議”,如今卻驟然降溫。有分析認為,美國對印尼與中俄軍事合作的施壓或是關鍵變量。例如,2023年初美國以“制裁風險”警告印尼放棄采購俄制蘇-35,此次亦可能通過軍援、技術轉讓等方式“撬動”雅加達的決策天平。
![]()
殲-10的“實戰檢驗”標簽,為何難破困局?
中方屢次強調殲-10的“實戰檢驗”屬性,試圖以技術優勢打消買家疑慮。然而,現代軍貿從來不是簡單的“一分錢一分貨”。政治站隊、后勤體系兼容性、地區力量平衡,皆是印尼必須權衡的要素。
印尼空軍現役主力為美制F-16與俄制蘇-30,若引入中式裝備,將面臨訓練體系、彈藥補給鏈的重構。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此舉可能動搖印尼“自由積極”外交傳統的根基——即在大國間保持動態平衡。倘若印尼最終放棄殲-10,轉向法國“陣風”或美國“F-15EX”,無異于一場地緣政治“選邊站隊”的預演。
![]()
中方的“慎重負責”,暗藏哪些玄機?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的回應,看似常規,卻暗含機鋒。“對軍品出口采取慎重、負責態度”一句,既是對西方“中國武器擴散論”的隱晦反擊,也試圖以“維護地區和平”的道德高地淡化戰略競爭色彩。
然而,中國軍工出口的野心遠不止于訂單本身。殲-10若成功登陸東南亞第一人口大國,將為中國打造“安全合作伙伴網絡”提供支點。從巴基斯坦的梟龍戰機到泰國的VT-4坦克,中國正通過裝備出口重塑地區安全架構。印尼的選擇,將成為檢驗這一戰略成色的試金石。
![]()
結語:軍貿背后的秩序重構
這場戰機交易拉鋸戰,表面是商業談判,實則是新秩序對舊格局的沖擊。印尼的“觀望”,折射出全球南方國家在大國競爭中的集體困境:既想抓住中國發展的紅利,又難以擺脫傳統霸權體系的桎梏。
無論殲-10能否最終飛抵爪哇島上空,這場博弈都已揭示一個趨勢——軍貿市場正從“西方壟斷”走向“多元競合”,而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正在貨比三家的精明計算中悄然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