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臥在江蘇北部,是座浸了千年煙火的老城 —— 漢文化的印記還在街巷里飄,龜山漢墓的厚重、云龍湖的柔,都比不過街頭那口 老味道。逛徐州的戶部山、富國街,早市的油鍋響、夜市的醬香味,能勾著人從街頭吃到巷尾。今天就推薦 6 種徐州人私藏的特色美食,每樣都裹著蘇北的實在勁,沒吃過可不算真到過徐州~
![]()
1. 八義集臭豆腐:聞著 “沖” 吃著香
八義集臭豆腐是徐州街頭的 “顯眼包”—— 不是普通的炸豆腐,數八集醬菜廠做的最地道。做這豆腐得用老醬缸泡夠天數,發酵出的 “臭” 勁特別足,剛打開缸蓋,那股味能飄出老遠,聞著讓人皺眉頭,可炸完后卻香得讓人挪不動腳。
炸臭豆腐的油得是熱到冒煙的菜籽油,豆腐塊丟進去炸到外皮金黃發脆,撈出來瀝瀝油,刷上店家自制的甜辣醬。咬一口先是脆勁,接著是里面軟乎乎的豆腐,“臭香” 混著辣醬的鮮,一點不沖喉。徐州人逛夜市,老遠看見臭豆腐攤就喊 “來 10 塊錢的”,連平時怕 “臭” 的游客,嘗完也忍不住說 “這味比別的地方正多了”。
![]()
2. 徐州蜜三刀:傳了百年的 “甜軟寶”
徐州蜜三刀是老輩人傳下來的 “甜口點心”,算得是 “徐州一絕”,不少人家過年還會囤上幾盒。做這三刀得用發好的面團,搟成厚片后切成長塊,表面劃三刀(“三刀” 名兒就這么來的),先炸到金黃,再放進熬好的糖漿里裹勻,撈出來晾一會兒,糖漿凝成透亮的殼。
剛做好的蜜三刀,拿在手里黏乎乎的,咬一口能拉出絲,里面軟乎乎的,甜汁慢慢在嘴里散開,卻不齁人,還帶著面香。徐州老人愛把它當茶點,泡杯茉莉花茶,咬一塊三刀,甜香混著茶香,渾身都舒服。游客帶回去當伴手禮,家里的小孩一吃就愛上,追著要 “徐州的甜點心”。
![]()
3. 徐州鍋貼:煎到爆汁的 “咸香角”
徐州鍋貼不是餃子,是早市上的 “熱乎寶”。做鍋貼的皮得搟得薄卻有勁,餡料多是豬肉白菜或韭菜雞蛋,包成半月形,排隊擺在平底鍋上,先淋油煎到底部金黃,再澆點水蓋上蓋燜 3 分鐘,水收干后,外皮脆、底兒焦,還帶著點水汽。
剛出鍋的鍋貼冒著熱氣,咬的時候得小心 —— 里面的湯汁特別足,一不小心就會燙著嘴。外皮脆得 “咔嚓” 響,內餡鮮得冒汁,豬肉餡的油潤不膩,韭菜餡的鮮得夠勁。徐州人早餐常蹲在鍋貼攤前,就著豆漿吃一籠,連湯汁都想舔干凈,說 “沒吃鍋貼,早上都沒精神”。
![]()
4. 蝴蝶馓子(麻胡子):能泡著吃的 “脆香條”
蝴蝶馓子在徐州還有個親切的名字叫 “麻胡子”,是街頭常見的零食。做這馓子不復雜,面團搓成細條,像編辮子似的繞成蝴蝶的形狀,撒上芝麻,放進油鍋炸到金黃酥脆,撈出來晾涼,裝在紙袋子里就能帶走。
馓子嚼著脆得掉渣,滿是芝麻的香,空口吃就很解饞;徐州人還愛把它泡在熱牛奶或豆漿里,泡軟后吸滿奶味,不脆卻軟乎乎的,連牙口不好的老人都能吃。早市的馓子攤前,常有阿姨買上一大袋,說 “給孫子當零食,比薯片健康”。
![]()
5. 五香驢肉:豐縣來的 “鹵香肉”
五香驢肉是徐州豐縣的 “硬菜級小吃”,選的是本地養的好驢肉,不是那種干硬的臘驢肉,是老法子鹵煮出來的。鹵驢肉得用大鐵鍋,丟進八角、桂皮、香葉這些香料,慢火燉上 3 個小時,直到驢肉爛乎得能用筷子戳透,連骨頭縫里都浸著鹵香。
切好的驢肉色澤紅潤,片得薄薄的,咬一口不柴不塞牙,滿是鹵汁的香,余味能在嘴里留半天。徐州人下酒常切一盤,就著本地的沛公酒,越嚼越香;游客買真空包裝的帶回家,說 “這驢肉比牛肉還嫩,給家里人嘗個鮮”。
![]()
6. 徐州烙饃:薄得透光的 “家常餅”
徐州烙饃是本地人餐桌上的 “萬能搭子”,早餐、夜宵都離不開它。做烙饃得用燙面,揉勻后揪成小劑子,搟得比紙還薄,放在燒熱的鏊子上烙,不用油,烙到表面起小泡、帶著焦斑就成,剛烙好的烙饃透著麥香,軟乎乎的還不裂。
吃烙饃的花樣多:卷根油條就是早餐,卷點炒雞蛋、土豆絲就是正餐,有的還會卷辣條,辣香混著麥香,一口下去超滿足。徐州人出門,兜里常揣兩張烙饃,餓了就找個小攤卷點小菜,方便又頂飽。不少游客學烙饃的手藝,可惜沒點力氣,搟不出那么薄的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