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查看詳情
1925年,紫禁城森嚴五百多年的大門緩緩開啟,皇家宮殿轉變為面向大眾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聞名于世。
今年恰逢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9月30日,“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在北京故宮午門展廳對觀眾開放,從195萬余件館藏中精選出的200件(套)文物進行展出。
![]()
真跡扎堆,國寶集結。雖然百年大展要持續3個月直到年底,但一開展便引發觀展熱潮,午門城樓下每天都是長長的隊伍,觀眾排隊數小時,只為看一眼故宮“壓箱底的寶貝”。
在展出的文物中,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據傳李白唯一存世真跡《上陽臺帖》、傳世最早的紙本畫《五牛圖》等幾件展品,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而展出時間僅到10月29日。
“頂流國寶”限時亮相,更激發了大眾的觀展欲望。在故宮博物院微信小程序上,想要預約百年大展,拼的不僅是手速,還得靠點運氣,稍微卡頓一下,就顯示“約滿”。
![]()
有人搶不到票,在社交平臺上直呼“到底是誰看到故宮百年展了啊”,也有不少網友“吐槽”:“預約拼的是運氣,看展靠的是體力。”有網友發帖稱排隊時間長達10小時,甚至有人從下午開始排隊,午夜才看完全部展覽離開故宮。
![]()
開展一個月以來,故宮博物院針對觀展規則進行了多次調整,包括發放參觀時段號牌、改變參觀順序和為《清明上河圖》設立單獨排隊通道,然而觀展時間仍需數小時。
在幾件“國寶”撤展的前一天,快報記者走進故宮博物院,親歷這場百年大展,近距離一睹國寶風采。
![]()
10月28日早上7點50分,我從東華門走到午門,看到已經有很多游客在排隊,這其中能預約到百年大展的觀眾應該是少數。
要想排隊少,必須去得早。去之前,我做足了功課,特別是做好了長時間排隊的準備。
8點30分,故宮開門。工作人員引導觀眾有序安檢、驗票,進入故宮。
![]()
8點37分,我走進午門。百年大展的入口就在一進午門西側城墻根下,因為到得還算早,我很幸運地直接進入圍欄排隊,不用領取號牌。
而之后趕來的觀眾,要到一旁的領號處,領取下一個整點的到場時間牌,并按時段每隔一小時分批排隊進入。工作人員先核對預約信息,再一邊發牌一邊對觀眾說:“先去別的地兒轉轉,到點過來就成,不用繼續在這排隊了。”
![]()
![]()
一些游客看到排隊的人群,才知道有這個展覽,便問工作人員:“現在還能預約嗎?”工作人員回答:“今天已經滿了,請提前7天在小程序上預約。”
8點50分,緩慢移動的隊伍突然停了,前兩批觀眾已經登上午門城樓展廳,每批大約50人,我剛好卡在第三批的前部。
“我朋友前段時間來的,光在午門下面就排了5個小時,那叫一個崩潰啊,現在這樣好太多了,不用一直排隊硬等。”排在我后面的韓女士說,我們算幸運的,再等等就能進去了。
9點46分,在午門下排了約1個小時后,我終于沿著臺階登上百年大展所在的午門城樓。
![]()
![]()
登上城樓后,還要原地排隊等待,工作人員按批次發放不同顏色的號牌,這是進入《清明上河圖》所在二展廳的唯一憑證。工作人員再三叮囑,務必保管好號牌,丟失就不能進入該展廳。
領完號牌,就可以先去一、三展廳自由看展,也可以去衛生間,等工作人員喊某個顏色,便可以排隊進入二展廳參觀。
![]()
![]()
![]()
10點03分,我領到了紅色號牌,隨后走進一展廳開始看展。由于控制了人流,在展廳內參觀拍照還算順暢。
這次“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按照“一脈文淵”“百年傳承”“萬千氣象”三個單元,分設在三個展廳。
一展廳為午門西雁翅樓展廳,以“一脈文淵”為主題,分列“天府永藏”“紫禁初開”“故宮新生”三個部分,展品有掐絲琺瑯太平有象、亞醜方尊、金雙龍紐云龍紋編鐘等。
![]()
![]()
![]()
![]()
![]()
![]()
![]()
![]()
二展廳為午門正殿展廳,以“百年傳承”為主題,分列“國寶匯流”“古物重光”“殿宇生輝”三個部分,展品有《清明上河圖》《上陽臺帖》《五牛圖》等。
![]()
![]()
![]()
![]()
![]()
![]()
三展廳為午門東雁翅樓展廳,以“萬千氣象”為主題,分列“文明賡續”“華章共譜”“太和充滿”三個部分,展品有青銅蓮鶴方壺、金甌永固杯、青玉獸面紋璧等。
![]()
![]()
![]()
![]()
![]()
![]()
![]()
10點32分,一展廳還沒看到一半,我就聽到工作人員開始喊:“紅色號牌的觀眾,請過來排隊,沒看完的可以看完二展廳后再回來。”
10點39分,我終于走進了二展廳。毫無疑問,二展廳甚至整個展覽最重磅的展品就是《清明上河圖》。幾乎每隔十年,它都會壓軸展出。這次大展,經歷過流落、回歸的《清明上河圖》,無疑是故宮百年院史的代表。
![]()
![]()
這個展廳的看展路線完全是固定的,必須在隔離帶內排隊按序參觀。隊伍可謂是“龜速”前進,大家都想在展品前多停留一會兒,多看幾眼。
隊伍依次經過李白的《上陽臺帖》、劉松年的《盧仝烹茶圖》、韓滉的《五牛圖》、沈周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等展覽重點文物,觀眾們無不低頭觀賞,拍照記錄。
![]()
11點42分,拐過太和殿琉璃屋脊獸后,便來到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展柜前,隊伍中發出陣陣“哇”聲。
![]()
![]()
長達五米的畫卷鋪陳開來,八百多各色人物,數以百計的樹木、房屋、車船分布在繁華的汴河兩岸,細節多到兩只眼睛根本看不過來。
我一邊拍照一邊低頭細看,畫卷的尺幅、筆觸的細節、整體的氣勢、絹本的質感,都通過眼睛直觀地感受到了。
![]()
![]()
![]()
![]()
“流動參觀,請勿停留。”展柜對面的工作人員舉著牌子,不斷提醒觀眾們往前行進。有人多站了一會兒,便會催促其加快腳步。
隊伍緩緩前進,大家不舍地挪動腳步,視線和思緒還一直停留在展柜之下的千年畫卷上。
從卷首到卷尾,觀看《清明上河圖》整個過程用時4分鐘。
![]()
![]()
12點10分,我走出二展廳,繼續參觀一展廳和三展廳。
14點36分,所有展品看完,走下午門,至此參觀結束。
從早上8點30分進故宮開始算,這次排隊看展總共花了6個小時。
![]()
和我一起走下午門城樓的小孫,是一名擅長繪畫的文博愛好者,十年前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的“石渠寶笈” 特展上,《清明上河圖》真跡也曾展出,當時還在上學的小孫也來看過。“十年前那次不允許拍照,這次我看了又拍了,排隊幾個小時也值了。”
故宮始終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與活力,如今“文博體驗游”越發成為年輕人的旅游首選,在流動觀展的模式下,很多人都和小孫一樣,想親眼看見這些“國寶中的國寶”,圓一場藝術之夢。
![]()
![]()
離開午門,漫步故宮,回顧展覽,意猶未盡。這些從195萬余件文物中選出的代表,展現了百年博物院的壯闊歷程,這不僅是故宮百年的故事,更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守望相傳的百年答卷。
“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展期為2025年9月30日至12月30日。展覽不單獨售票,實行預約制參觀,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微信小程序預約。
如果無法前往現場觀展,也可通過故宮博物院官網和微信小程序的“數字文物庫”“故宮名畫記”欄目欣賞高清數字文物影像。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陳中秋
編輯 陳筱妍
審核 張倩 王晨郁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