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潮”下的五年后:有房和無房,將是兩種不同的人生?
晚飯后在小區散步,總能聽見涼亭里的熱議聲:剛還完月供的張姐嘆著氣說“每月8000塊房貸壓了8年,現在終于松口氣,就怕以后收入不穩”;租房的李哥插話說“沒敢跟風買房,可房租一年漲一回,手里的錢貶值比攢得快,不知道五年后是該慶幸還是后悔”。這場景戳中了不少人的心——如今“負債”成了繞不開的話題,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統計局2025年5月聯合調查顯示,成年人口中負債人數達7.86億,負債率67.3%,其中房貸占居民負債的55%以上。一邊是“背著房貸闖未來”的有房族,一邊是“手握現金等時機”的無房者,在這波“負債潮”沖刷下,五年后真會活成兩種人生嗎?
![]()
一、先看清現狀:“負債潮”里的房子,是壓力還是底氣?
要談五年后的差異,得先摸透當下的“負債底色”。2025年二季度中國宏觀杠桿率首次突破300%,達到300.4% ,意味著全社會總債務已是經濟總量的三倍多,但蹊蹺的是,居民部門杠桿率反而降了0.4%,跌至61.1%。說白了,老百姓沒在瘋狂加杠桿,反而在拼命提前還房貸,僅2025年二季度就還了5073億元。
這背后,房子是核心變量。截至2025年,居民部門債務約80萬億元,房貸占比超55% ,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更是高達15-20倍,年輕家庭還貸壓力尤其大。但換個角度看,房子也是很多家庭的“壓艙石”。國家統計局2025年10月數據顯示,9月70個大中城市中,上海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5.6%,一線城市房價同比降幅持續收窄。對有房者來說,房貸是負債,但核心城市的房子是資產;對無房者而言,沒有房貸壓力,卻要面對房租上漲和儲蓄貶值的雙重考驗——2024年全國居民儲蓄率已從2010年的42%降至32% ,手里的錢抗風險能力在減弱。
二、有房族的五年:負債壓力趨緩,資產分化加劇
五年后的有房族,日子會更“分層”,核心看房子在哪、負債多少。
先說壓力緩解的一面。政策一直在給房貸“減負”:2022年以來央行累計8次下調5年期以上LPR,降至3.5%,公積金貸款利率也降至2.65% ,均為歷史最低水平。加上存量房貸利率動態調整機制落地,有房族的月供壓力會逐年減輕。更關鍵的是,“保交樓”讓房子的“實物價值”更穩了——截至2025年10月,全國750多萬套已售難交付住房實現交付,購房人的權益有了保障。
但分化會更明顯。2025年9月數據顯示,一線城市新房價格同比降幅收窄,而三線城市仍下降3.4%。五年后,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可能穩步保值,甚至緩慢升值;但人口流出、產業薄弱的三四線城市房子,可能面臨“有價無市”,甚至成為“負資產”。就像有人調侃的:“五年后北京上海的房貸還完半套,小縣城的房子可能連裝修錢都漲不回來。”
三、無房族的五年:保障托底加碼,選擇空間更清晰
無房族的五年,不會是“被動等待”,政策托底和市場變化會給出新路徑。
最實在的是保障房的“兜底”。住建部2025年3月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172萬套(間),2025年還在加速推進——北京2025年首批保障房計劃提供5.1萬套房源,遼寧計劃2025-2027年新增12萬套保障房。這些房子價格比商品房低30%左右,還能享受金融支持,2024年5月央行已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專門解決資金問題。對剛需來說,五年內通過保障房實現“安居”的概率大大提高。
但挑戰也不少。租房市場的壓力短期難消,尤其在大城市,房租漲幅往往跑贏收入增速。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雖在增長,但面對核心城市每月幾千元的房租,攢錢速度還是趕不上房價波動。不過好消息是,“房住不炒”政策持續發力,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2025年多地取消限購、降低首付,無房族不用再“追漲殺跌”,有更多時間選到合適的房子。
四、五年后再看:差異不在“有無”,而在“選擇與規劃”
說到底,五年后真正的差異,從不是“有房”或“無房”的標簽,而是背后的選擇和規劃。
對有房族而言,若五年前買在核心城市、杠桿合理,如今可能握著“穩健資產”,債務隨收入增長逐漸變輕;若沖動買在非核心區域、背負過高負債,可能面臨“資產縮水+還款壓力”的雙重困境。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提前還款的客戶中63%集中在還款5-10年,五年正是優化負債的關鍵期,選對房子的人早已開始“減負增質”。
對無房族來說,若抓住保障房政策紅利,五年后可能低成本實現安居;若堅持攢錢觀望,核心城市的購房門檻雖高,但政策寬松后“上車”路徑更清晰——2024年5月起首套首付比例已降至15%,還能享受換房退個稅優惠,剛需的“入場成本”已降到歷史低位。反而那些既不攢錢也不關注政策的人,可能會在“租房-漲價-再觀望”中循環。
住建部2025年10月披露,“十四五”期間已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1100多萬套,惠及3000多萬群眾,這恰恰說明政策的方向從“炒房增值”轉向了“安居保障”。五年后回頭看會發現:有房不是“人生贏家”的通行證,無房也不是“落后一步”的判決書。真正決定生活質量的,是在“負債潮”中守住理性——有房的不盲目加杠桿,無房的善用政策找路徑。畢竟,無論是房貸還是現金,最終都該為“好好生活”服務,而不是被它們綁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