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五年十月二十九日,一則美軍擬削減北約東翼兵力的消息引發國際關注,美國計劃從羅馬尼亞某空軍基地撤出數千名士兵,僅保留約一千人駐守。這一調整被北約稱為正常優化,但俄烏沖突持續、東歐安全緊張的背景下,盟友立馬擔憂美國戰略轉向。
![]()
此次撤軍不是孤立事,早在二零二五年三月,美國就通報盟友要停止參與歐洲未來軍演規劃,把軍事資源往印太地區挪。五角大樓報告顯示,歐洲司令部任務范圍在收縮,好騰出資源應對主要戰略競爭。羅馬尼亞基地曾是遏制俄羅斯的前沿,二零二三年駐軍達三千人,現在撤軍正體現這種轉變。五角大樓覺得東歐輪換部隊威懾力越來越弱,俄羅斯九月試探北約領空也沒收斂,同時印太戰略壓力上升,得投更多資源過去,這種拆東補西的邏輯,從美國對波蘭和羅馬尼亞的不同態度里能看出來。
![]()
北約內部反應不一樣,羅馬尼亞國防部說調整在預期內,前軍方官員卻私下表示難以理解,畢竟美軍在歐洲八萬駐軍已是歷史低位,黑海軍事平衡還因俄烏沖突更脆弱。波蘭總理雖獲美軍不撤軍承諾,仍要求北約加強東翼防御,智庫警告減員會被俄羅斯當信號。立陶宛等國趕緊開緊急國防會議,德國則接手對烏援助轉運樞紐的防衛任務,要填補防空和警戒空白,北約前官員說這打破了輪換部隊即威懾的邏輯。
![]()
對澤連斯基政府來說時機太糟,十月二十七日他還說可接受美俄談判結果,想停火攢力量反攻,美軍撤軍卻澆滅幻想,現在約百分之二十烏克蘭領土被俄方控制,北約東翼收縮直接削弱其談判籌碼。美國對烏政策一直在收縮,從拒給遠程武器到暫停物流樞紐參與,再到如今撤軍,烏克蘭陷入兩難,既沒法靠戰場勝利拉回美國,又難在盟友裂痕里找替代方案。
![]()
美國撤軍讓歐洲防務自主問題更突出,法德早推動相關計劃,歐盟二零二五年三月啟動加速計劃,要求成員國五年內把國防支出提至 GDP 的百分之二點五,但目前只有少數國家達標,歐洲軍隊仍依賴美國,英國脫歐也削弱整合能力。俄羅斯把撤軍視為成果,若歐洲填不上安全真空,東歐國家可能調整對俄政策,匈牙利已有組建疑烏聯盟的動向。
![]()
美軍撤軍動搖援烏體系,也釋放不愿深度介入的信號,美國轉向印太標志著戰略轉型,歐洲得直面防務自主,烏克蘭命運更受大國博弈影響,而美國只是從主導者變成協調者,烏克蘭需在外交、軍事、政治上多下功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