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8 日的墨西哥城周邊,多條公路被一種特殊的 “路障” 截斷。
農用拖拉機與卡車整齊排列在車道中央,車身沾著的泥土還帶著田野氣息,卻在此刻成為阻斷交通的屏障。
這不是偶然的交通意外,而是墨西哥多個農民團體發起的全國農業罷工行動,從瓜納華托州到哈利斯科州,從米卻肯州到錫那羅亞州,抗議的浪潮正沿著公路蔓延。
當天,墨西哥基礎設施、通信和交通部(SICT)緊急通報。
全國至少有 33 處公路路段因農民示威封閉,其中瓜納華托州情況最嚴重,18 處道路和高速公路被堵。
哈利斯科州的瓜達拉哈拉大都市區更是交通癱瘓,環城公路、城際公路乃至收費站全被封鎖,瓜達拉哈拉至諾加萊斯公路的雙向車道,已被玉米種植戶占據近 44 小時。
農民們的訴求很明確,讓總統謝恩鮑姆領導的聯邦政府提高農產品保障收購價格,尤其是玉米的價格。
面對這場規模不小的罷工,政府雖已通過農業與農村發展部(SADER)回應,提出將保障價提至國際市場價的 25% 并提供信貸支持。
但公路上靜止的農機仍未撤離,那么究竟是怎樣的困境,讓農民寧愿放下農活、封鎖道路,也要執著討要一個 “合理的玉米價”?
![]()
從交通癱瘓到經濟連鎖沖擊
墨西哥農民發起的全國性農業罷工,正以 “封鎖公路” 這一直接方式攪動全國。
據官方信息,目前已有 33 處公路路段被農機車輛阻斷,從瓜納華托州的鄉村公路到哈利斯科州的交通樞紐,罷工浪潮已蔓延至多個核心區域,而 “索要公平糧價” 則是所有抗議者共同的訴求。
這些靜止的拖拉機與卡車,不僅讓日常通勤的市民陷入困境,刺穿了墨西哥的貿易與物流網絡。
受影響最顯著的當屬曼薩尼約港與拉薩羅港,作為墨西哥重要的進出口樞紐,這兩大港口的陸路與鐵路運輸因公路封鎖陷入停滯。
![]()
集裝箱堆積在港口無法派送,不僅影響中墨之間的貨物貿易,更導致內陸工業中心的原料供應斷裂。
有貿易企業負責人透露,部分急需的生產原料被困在港口,若持續封鎖,多條生產線可能被迫停工。
經濟損失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數據顯示,公路封鎖每小時就造成數百萬比索的直接損失,除了貨物滯留的成本,企業還需承擔集裝箱滯箱費、司機等待補貼等額外開支。
更嚴峻的是,不少企業面臨合同違約風險,原本約定好的交貨期限因交通中斷無法兌現,后續可能引發連鎖的商業糾紛。
從民生出行到國際貿易,33 處路障正將局部的農業訴求,放大為牽動全國的經濟危機。
![]()
表象下的產業失衡根源
農民們執著追求的 “公平糧價”,絕非簡單的價格博弈,而是墨西哥農業產業失衡的集中爆發。
2019 至 2024 年間,墨西哥玉米總產量減少 280 萬噸,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玉米進口量激增 710 萬噸。
2024 年更是達到 2360 萬噸,自產與進口糧食比例趨近 1:1,曾經的玉米生產大國。
如今面臨嚴峻的糧食自給率危機,這種 “產減進增” 的趨勢,讓農民對糧價的敏感度愈發強烈。
更讓農民承壓的是國際競爭的不公平性。
在墨西哥農業生產中,商業化種植戶承擔著 93% 的小麥、72% 的黃玉米等主要農產品產量,是保障國家糧食供應的核心力量。
但在美墨加協定(USMCA)框架下,美國憑借高額農業補貼,將廉價農產品大量輸入墨西哥市場,本地農產品因成本高、效率低,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
美國玉米的低價沖擊,直接壓低了國內玉米收購價,讓農民的利潤空間被不斷擠壓。
近年來,化肥、燃料價格大幅上漲,勞動力成本也逐年增加,多重壓力下,農民種植玉米的成本已遠超市場售價。
有瓜納華托州的玉米種植戶算了一筆賬:一畝玉米的種植成本約 8000 比索,而按當前收購價,總收入僅能勉強覆蓋成本,幾乎沒有盈利空間。
![]()
從政策回應到僵局持續
面對愈演愈烈的罷工浪潮,墨西哥聯邦政府通過農業與農村發展部(SADER)率先作出回應,提出將農產品保障價格提高至國際市場價的 25%,同時承諾為農業部門提供專項信貸支持。
試圖以 “提價和 信貸” 的組合方案緩解農民不滿,而政府看來,這一方案既考慮了財政承受能力,又貼合國際市場規律,是兼顧公平與效率的 “合理妥協”。
但農民們卻并不買賬,雙方的認知鴻溝讓談判陷入僵局。
對農民而言,“國際市場價 25% 溢價” , 國際糧價波動頻繁,且未計入墨西哥本土高昂的種植成本,即便提價,實際收益仍難以覆蓋化肥、燃料與勞動力開支。
更讓他們顧慮的是信貸支持:農業生產本就受氣候、市場雙重風險影響,新增債務可能讓他們陷入 “借債還款” 的惡性循環,而非真正改善生計。
事實上,墨西哥政府并非首次嘗試化解農業矛盾。
此前推出的 “收獲主權” 計劃,曾試圖通過提供免費批發市場攤位、農產品質量認證補貼、優先貸款等措施助力農戶增收。
但受氣候變化導致的減產、國際糧價大幅波動等因素影響,計劃效果大打折扣,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收入困境。
![]()
土地集中與就業流失的惡性循環
此次罷工事件,實則是墨西哥農業長期衰退的 “顯性癥狀”,而政策失衡引發的土地集中與就業流失,正讓這一困境陷入惡性循環。
近年來,受偏向大農業公司的政策導向影響,大量農村土地被兼并,小農戶被迫放棄耕地,原本分散的土地資源逐漸向少數企業集中。
隨之而來的是農村就業機會銳減,許多農民不得不離開家鄉前往城市謀生,而遺留的農業基礎設施也因缺乏維護逐漸荒廢。
當時,舊有的農業貸款、保險與產銷服務體系被倉促拆解,新推出的補貼政策卻過度偏向小農戶,將承擔著主要糧食產量的商業化種植戶排除在外。
![]()
這一 “顧此失彼” 的政策設計,導致農業生產鏈條出現斷裂:小農戶缺乏規模化生產能力,商業化種植戶又得不到政策支持,最終拖累了整個農業產業的發展。
更嚴峻的是,農業對墨西哥國家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降至 0.18%,創下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生效后的歷史新低。
作為曾經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農業的持續衰退不僅影響糧食安全。
更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農村貧困加劇、城鄉差距擴大,這些都為社會穩定埋下隱患。此次農民罷工,或許正是對農業衰退危機的一次 “緊急預警”。
![]()
結語
墨西哥農民的公路封鎖,看似是一場圍繞 “公平糧價” 的博弈,實則是農業產業失衡、政策錯位與國際競爭壓力交織的必然結果。
從交通癱瘓到貿易受阻,從政府方案遇冷到農業貢獻率低迷,每一個困境都指向同一個核心。
農業的穩定發展,關乎國家糧食安全與社會根基。若不能彌合政策與民生的鴻溝、破解產業衰退的困局,類似的矛盾或許還會以更激烈的方式爆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