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門店里藏著“大民生”上海靜安:啟動臨街生鮮超市專項行動守護“餐桌安全”
![]()
今年9月26日,檢察官在某生鮮超市“回頭看”跟進調查整改情況。
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社區生鮮商店“承包”了無數家庭的日常餐桌。門店里食用農產品質量,直接關系著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
2025年初,最高檢部署開展“食藥安全益路行”檢察公益訴訟監督活動,深化食藥安全全鏈條治理。上海市靜安區檢察院積極響應,啟動“臨街生鮮超市”專項行動,將監督目光聚焦于居民日常光顧的社區生鮮小店。
“生鮮小店數量多、分布散、變化快,傳統監管手段難以全面覆蓋,容易形成監管盲區。同時,這類小店是許多老年人日常買菜的主要選擇。老年人身體抵抗力相對較弱,食品安全風險對其健康影響更大。”談及將監督重點放在社區生鮮店的初衷,靜安區檢察院公益檢察室主任徐衍如是說。
據調查,生鮮超市、水果店等專門門店已占據我國消費者農產品購買渠道的35.7%。作為城市食品供應鏈的“神經末梢”,這些小微門店與居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今年4月,靜安區檢察院經委托專業機構開展檢測,發現某生鮮店銷售的生姜噻蟲胺含量為1.0mg/kg,超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21)中規定“≤0.2mg/kg”的要求。問題的暴露敲響了警鐘:這究竟是偶然個案,還是普遍隱患?
面對疑問,靜安區檢察院制定了該區臨街生鮮超市食品安全專項調查方案,組織三組人員分別深入全區開展排查。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檢察官們走進一家家社區生鮮門店,通過專業檢測與現場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揭開問題的面紗。
經調查發現,個別門店存在銷售過期食品、使用“生鮮燈”美化肉類色澤、食品儲存不符合保溫要求、銷售環境臟亂、農產品信息標注不全等多種問題。這些情況不僅反映出個別經營者法律意識淡薄,更暴露出存在監管漏洞,亟須引起重視并加強治理。5月22日,靜安區檢察院對此問題立案處理。
發現問題只是起點,推動實現從個案監督到系統治理的躍升,才是公益訴訟的真正價值所在。
今年6月,靜安區檢察院依法分別向相關行政部門制發檢察建議,為問題整改畫出清晰“責任圖”,督促有關責任部門及時對涉案生鮮門店進行依法處理,同時建議舉一反三,開展社區底商小型生鮮銷售門店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
收到檢察建議書后,相關行政部門迅速響應、協同行動,推動形成“個案整治+長效監管+法治宣傳”三管齊下的治理體系。相關行政部門不僅對違規行為立案查處,約談相關經營者,進一步壓實主體責任,還完善了日常檢查內容清單,依托網格化管理開展定期巡查。同時,開展安全操作規程要點等專業培訓、案例解析,提升小微農產品門店經營者法律意識。
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都是事關百姓生活的大事。城市的溫度,不僅體現在璀璨繁華的高樓林立中,更沉淀于一蔬一飯、一餐一食的日常煙火里。近日,檢察機關開展“回頭看”時,發現檢察建議中列明的問題均已整改,生鮮門店的食品儲存環境、信息公示欄煥然一新。在家門口的社區生鮮小店里,人民群眾就能買得方便、吃得放心。(高詩)
(檢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